小儿鞘膜积液

张喜奎杏林耕读传薪录水疝医案一则


杨某某,男,4岁。年8月18日初诊。

主诉:阴囊肿胀、疼痛半月。

现病史:家属代诉患儿半月前不明原因出现排尿时啼哭,阴囊肿胀、疼痛,就诊于当地门诊儿科查透光试验阳性,彩超示右侧阴囊积水,诊断为“精索鞘膜积液”,建议小儿外科会诊,患儿家属欲以中医治疗,故来求诊于吾师。现症见右侧阴囊肿胀、疼痛,触诊波动感,纳差,大便干结,2~3日一行,舌质淡苔薄白,脉稍数。

处方:四逆散方加减。

柴胡5g白芍5g枳实6g

党参6g茯苓6g荔枝核5g

乌药5g葛根6g丹参6g

麦芽6g大黄4g(后入)鸡内金5g

牡蛎10g(先煎)丝瓜络6g

7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饭后40分钟温服。

二诊(年8月25日):患儿药后阴囊痛减,右侧阴囊较前缩小,纳差,大便2日一行,舌尖红苔薄白,脉滑。予上方加小茴香4g、川楝子6g、山楂6g,续服14剂后,阴囊肿胀明显好转,按之仍稍感疼痛。守方又服7剂后,鞘膜积液已消,阴囊恢复正常大小,余诸症悉除,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按语:精索鞘膜积液属于中医“水疝”的范畴,是指男性阴囊内积聚的液体超过正常量,以阴囊一侧或双侧肿大、不红不热为临床特征的一类疾病。“水疝”病证首载于《黄帝内经》,《灵枢·刺节真邪第七十五》曰:“饮食不节,喜怒不时,津液内溢,乃下留于睾,水道不通,日大不休,俯仰不便,趋翔不能,此病荥然有水,不上不下,铍石所取,形不可匿,裳不得蔽。”提出阴囊囊性肿大的病机为津液内溢,下聚睾丸,症状表现为阴囊日渐肿大。《古今医鉴》记述:“水疝者,阴囊肿大,阴汗时出,囊肿如水晶,或搔痒出黄水,或小腹按作水声。”因阴囊偏侧肿垂,故有人又称之为“偏坠”。水疝的产生有先天性与继发性两种。先天性水疝,如《婴童百问》云:“小儿生下亦有如此者,不疼不痛,此皆不须攻击,不治而自愈。”说明有部分先天性水疝可自愈,不需治疗。而继发性水疝则多由外伤或感染导致瘀阻脉络,水液不行,停聚小腹,或湿热下注,留聚阴囊所致,或外感风邪,或内食生冷,寒邪凝结而成。

本案水疝辨证为肝经气滞,寒凝血瘀,兼脾虚湿滞之证。足厥阴肝经绕阴器而行,湿性趋下,循肝经下注,肝经寒凝,阳不化水,则发为阴囊积水;肝经经气不利,寒凝脉络,瘀阻不通,故见阴囊疼痛;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运化失司,故见纳差;寒湿蕴结,湿浊瘀阻,郁而化热,腑气不畅,故见大便干结、舌质紫暗苔薄黄,脉稍数。

治疗原则当宗以寒者温之,湿者渗之利之,气者理之舒之,瘀者通之之法,但须以疏肝解郁理气为要,正如张景岳所说:“治疝必先理气。”故在治疗上当疏肝解郁,散寒化湿,通络止痛,兼顾健脾,吾师投以四逆散方加减。四逆散出自张仲景《伤寒论》第条,原文曰:“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该方具有疏肝理脾之功。方中柴胡、枳实理气解郁;白芍味酸苦微寒,《神农本草经》谓其能“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可柔肝止痛、活血养血;茯苓健脾利水渗湿,且与党参、麦芽、鸡内金同用,中焦得运,津液自布,水湿自除;阳足则水化为气而病可除,故加辛温之荔枝核、乌药行气散寒止痛;丝瓜络淡平微苦,可通经络,化湿浊,消水肿;牡蛎合荔枝核、鸡内金,软坚散结止痛;《神农本草经》云:“葛根起阴气”,清·唐容川认为葛根“其根最深,吸引土中之水气,以上达于藤蔓,故能升津液”,清阳上升,则阴气随之而起,津腾液达,则阴囊之积水自除;丹参活血祛瘀,通经止痛;大黄清散郁热,逐瘀利湿,推陈致新。全方行气散寒化湿,兼补脾胃,通调气血,气血流畅,水湿得除。

复诊时患儿痛缓,右侧阴囊较前缩小,纳差,大便2日一行,舌尖红苔薄白,脉滑。药已中的,效不更方,予上方基础上加小茴香、川楝子,与乌药、荔枝核等入肝经药物合用,取“天台乌药散”之意,起到行气疏肝、温阳散寒止痛之功效;加山楂健运脾胃,行气散瘀。服药后患儿阴囊恢复正常大小,余诸症悉除,疗效满意。

免责声明:本平台所发布的内容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我们分享此文的目的是传播和学习交流中医。中医治病讲究辨证论治、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本平台所涉及的方药切不可盲目引用。

                







































白癜风怎么控制扩散
中科白癜风医院荣获安全管理优秀奖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aoerqiaomojiye.com/qyss/4966.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