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鞘膜积液

奶奶带大的孩子都和妈妈不亲吗


作为现代女性,我们肩背多职,在家庭、孩子和事业中穿梭,随时分身一秒穿越。

生活的锤炼早已让我们从柔弱的小女子变成了女超人,特别是有了这个可爱的小人儿后,沉浸在被需要的国度里自我武装,只为呵护我们的小人儿健康成长。

在养育孩子的路上,慢慢发现,我们早已放不下、离不开、忘不掉。

产假结束万般不舍,准备各种背奶工具,继续坚守宝宝的粮仓。回家后第一时间抱抱,倾诉着对彼此的思念。

但并不是所有妈妈都可以天天陪伴在孩子身边,成人的世界里没有谁比谁更容易。

在这个时刻----有人在享受生活,有人在为生活奔波,有人在默默隐忍着,这些人是你是她也是我。

每个当下我们都要做出选择,当陪伴越来越少,相见越来越难,与孩子原本的那份亲密感是否会越来越淡?

夜深归家,看见那熟睡的脸庞,满满的愧疚冲刷着身心的疲惫,好想每时每刻留在TA身旁,天未亮我们早已武装,继续开启新一天的闯荡。

对于妈妈来说,没有什么会比孩子拒奶,孩子不跟妈妈亲更让人心灰意冷的了。

那么当我们迫不得已请老人帮忙带孩子的时候,开始忧虑我们的亲子关系会不会受到影响,孩子会不会跟妈妈越来越不亲了呢!

依恋本身呢,其实在我们怀孕的时候就可以开始产生,在孩子出生之后不断的改变和波动并贯穿于孩子的一生。

它会影响孩子在孩童时期的向外探索、自我的认知、自我的评价,也会影响孩子成年之后对于人群的趋利性,甚至他的亲密关系,亲子关系、婚恋观。

当我们怀孕后催产素和其他一些激素水平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而这些激素本身也会对于亲密关系的产生、维持或者是加强产生作用。

什么是亲子依恋?

依恋是人与人之间所形成的长久的心理情感链接,而孩子和其主要照料人,大多数情况之下是妈妈(也可以是其他人),他们之间形成的情感心理链接,即称为亲子依恋。

孩子对养育者的依恋和亲密感并不仅取决于陪伴的时间或者喂食,更多取决于养育者对其需求的敏感度和反应性。

所以并不是说谁孩子相处时间多,孩子就一定和谁更亲近,也不是谁给孩子喂奶喂饭,孩子就一定和谁亲。

如果是妈妈白天上班不在家,晚上回家比较晚,和孩子相处的时间非常有限,基本上为孩子提供亲密感和安全感的只有老人,这种情况下孩子和老人形成主要的依恋关系并不奇怪,其实也并非坏事。

养育人是孩子向外探索的安全基地,孩子有了这样一个安全基地支撑着他才能更好的向外探索跟自我发展。

祖辈参与育儿对孩子的影响

抛开各种可能遇到的问题,单纯从亲子依恋来说,隔代育儿其实有它的可取之处。

每个家庭情况不同,如果妈妈能够全身心带娃自然好,但是迫于生活压力很多妈妈又不得不在产假后重回职场,比较常见的是白天父母上班比较忙,晚上回家和周末会自己带孩子。

这种情况如果妈妈比较注重和孩子的互动和相处,往往孩子和妈妈之间的依恋关系还是主要的依恋关系,孩子和老人会形成次级的依恋关系,并不会因为跟老人相处时间多了而逐渐跟妈妈关系疏远。

我们的很多家庭都是三代同堂,老人通常会帮助照顾孩子,这种家庭结构中,孩子的依恋关系也是多样化的,在孩子的成长过程有着不同的依恋情感体验。

多重依恋关系其实相当于给孩子多了一个支撑其情感心理需求的支柱,可以为孩子提供更多一重的支持和保护。

妈妈在家的时候孩子主要粘着妈妈,妈妈不在家的时候孩子也能安心的跟其他养育者在一起。

谁对孩子影响更大?

如果孩子不止有一位依恋对象,哪一位依恋对象对孩子的影响更大呢?

根据现有的文献证据来看,依恋的整合模式支持的是:

孩子的社交情感发展并不是由单一的依恋关系决定的,而是由孩子依恋对象的网络来共同决定的。也就是说取决于多重依恋关系最终的合力走向。

随着孩子的成长,其他社会关系的影响也逐渐开始发挥作用,孩子的社交发展是由多层系统、多个因素公共作用的结果。

每个孩子成长当中他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但是良好的亲子关系是众多因素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

所以无论我们的家庭养育模式是怎样的,我们都应该致力于帮助孩子提供更加稳定良好的亲子依恋模式。

依恋形成的4大关键期

早期依恋形成期,孩子需要相对稳定的照料者。

出生后的头三年是亲子依恋形成的关键的时期,它也会随着养育环境的变化以及孩子年龄的增长动态的波动而调整。

根据依恋理论鼻祖约翰·波尔比(JohnBowlby)的概念,依恋形成的分成4大关键期。

1.前依恋阶段(0-3月)

孩子不会因为妈妈分开而特别焦虑不安,别人安抚也不会怕生和哭闹,但孩子还是更喜欢妈妈的气味、声音以及面孔。

孩子能够看到所谓的最大的距离,恰恰是妈妈抱着他喂奶的时候低着头看着她,孩子眼睛与妈妈面孔之间的这个距离,这期间除了日常照顾还会有眼神、声音、气味和肌肤接触的各种交互。

2.依恋形成期(3-8月)孩子开始认生

对于熟悉和不熟悉的照料人会给出不同的反应,孩子开始明白自己的行为可以影响周围的人的行为,他开始形成这种信任感。

孩子开始知道当他发出需求信号的时候,有人及时回应使他相信自己是可以被照料人满足的。孩子开始认生,这个阶段会对陌生人有一些谨慎的行为表现。

3.依恋明晰期(7、8-月-----18、24月)

孩子跟主要照料者的依恋关系已经非常明确。

孩子也会出现比较明显的分离焦虑,他会慢慢明白妈妈离开了,但是她还在某个地方,然后他对于妈妈的这种依恋会让他用各种方式去呼唤妈妈回到他的身边来。

4.交互关系形成期(18、24个月---36个月)

随着认知和语言的高速的发展,孩子可以理解哪些因素会影响父母的离开和返回,能够根据既往经验来预测父母回来的时间。

这一阶段,很多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的分离焦虑会减少,也更容易被安抚。

他们也可能会跟养育者讨价还价,以延长和养育者在一起的时间,我们可以通过解释和说服来改变孩子的表现。

在孩子早期依恋形成的阶段,相对稳定的照料者能够给予孩子的回应和照顾也是相对稳定一致的。

因为跟孩子接触的时间更长,才能够更全面地观察孩子的需求,也能够及时发现孩子的动态变化,从而更好地理解孩子的需求,给予恰当地回应。

如果孩子的主要陪伴者总是频繁更换,因不同的照料人给孩子的回应模式不同,孩子所体验的依恋模式也会有多重可能。

假如父母在日常中给予孩子的回应长期不一致,是随父母的喜怒哀乐而变化的,这种难以捉摸的回应,需要孩子时刻看脸色行事,将会耗费孩子在早期学习和探索当中的精力。

我们说生存是第一本能,如果孩子需要用更多的精力来确保自己安全,那么相应的他就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发展自己和探索世界,所以照料人给予孩子稳定和相对一致的互动模式是孩子的勇敢探索的基础。

育儿育己

似乎有了孩子之后被孩子全身心的拥抱和信赖,让我们沉浸在被需要和被爱中不能自拔。

良好的亲子关系对于孩子来说是如此的重要,其实良好的亲子关系对于养育者来说同样重要,育儿育己是我们相互之间的成全。

什么是幸福?

有事做、有人爱、有所期待!没有爱,家只是一个睡觉的地方,有了爱,爱在,家在!

我们的坚守只为岁月可以有如此静好的时刻,看见那甜甜的笑,是治愈、是蓄能、是美好的期待。

相关推荐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aoerqiaomojiye.com/qycr/6496.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