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鞘膜积液

小儿推拿不传之秘之穴位篇连载一


北京权威的白癜风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bdfby/yqyy/

文?杨凡丫爸

图片?网络

编辑?西瓜妈

很早就想写这么一篇文章,因为个中原因现在才动笔好好梳理一番。

在和家长交流过程中,很多人对于穴位的属性都停留在比较表面的印象。对于一些常用而且重要的穴位有必要深入解释一下。

博阳池

点性穴位,温性。

虽然是温性,但无论寒热皆可以用。这个穴位是治疗头痛及鼻塞的特效穴,和一窝风穴联用治疗风寒感冒初起的流清涕鼻塞头痛屡用屡效。

位于一窝风穴直上2寸的地方,有的教材上写着是3寸,这是错误的,一窝风穴上3寸那个位置是支沟穴,支沟穴是治疗便秘非常有效的一个穴位。

膊阳池有个很简单的取穴办法:用操作者的母指腹部先按住一窝风,然后从一窝风处缓慢往上推(推动时力稍为沉下去),推不动的地方就是膊阳池。

初学者可以先在自己手上体验一下,然后再和手指的宽度(2寸)做对比。

外劳宫

点性穴位,温性。

外劳宫的位置比较有争议,有的教材说是在手背食中两指的掌骨中间,也有说是在手背中指和无名指的掌骨中间。

我请教过多位从事小儿推拿工作的朋友也结合自己的经验,觉得正确的位置应该是在手背中指和无名指的掌骨之间。

我们看一下《幼科推拿三字经派求真》教材上这个穴位图:

注意外劳宫旁边的威灵穴,威灵穴就处在食中两指的掌骨中间,如果外劳宫也是在这个位置,显然就不合理。所以可以很明确的说外劳宫的准确位置是在中指和无名指的掌骨中间。

外劳宫也有个很简单的取穴办法:用操作者的母指腹部从中指的掌骨小头往手腕方向推,推动时(力稍为沉下去)母指腹往无名指方向偏一点,推不动的地方就是外劳宫。

初学者可以先在自己手上体验一下,如果揉的位置对了有很明显的酸胀感。

一窝风与外劳宫都有温阳散寒的功效,但一窝风侧重散一身之表寒(外寒),而外劳宫侧重于温脾化湿(也就是温里寒),温下元。

遇到打喷流清涕或全身发冷这种表寒症状,用一窝风效果就好过外劳宫。

而如果是误食冷饮或风寒入里导致腹痛腹泻或者遇到高烧时上身暖下肢冷的情况,那用外劳宫效果就好过一窝风。

外劳宫穴位详细解析:小儿推拿穴位外劳宫之深度理解

三关

线性穴位。这个穴位三字经和其它派的不大一样,三字经中的三关穴是在前臂手太阴肺经的路线(也即是从太渊穴到尺泽穴这一段),其它派的一般是说在前臂正桡侧,我个人经验倾向于三字经派的定义。

操作者可以在推拿时把手稍微弯一个弧度,这样可以把前臂正桡侧,手太阴肺经的路线都兼顾到。

几乎所有教材都说到三关是个大温大热的穴位,其实这种说法不对。上推(即向心推)三关才是大温大热的,有培补元气、助气活血、温阳散寒、发汗解表的功效。下推(即离心推)三关则是大寒(和退六腑性质差不多)。三关穴治疗咳嗽的效果也非常不错,因为按三字经中对三关穴位的定义,三关是位于前臂手太阴肺经的路线,而手太阴肺经上的穴位基本都有止咳的功效,推拿三关时同样也起到了疏通肺经的作用。对于寒咳,宜向心推,而对于热咳,宜离心推(有一针推朋友说刮痧比推拿的效果更好,大家可以试试,也即是对于寒咳,向心方向刮三关,对于热咳,离心方向刮三关,每次刮痧50-下不等,咳时即刮,不咳不刮,双手都刮),试过两例效果不错。但不是对所有咳嗽都会有效,因为咳嗽的原因非常复杂,五脏六腑皆可至咳,非独肺也。而且很多咳嗽往往虚实寒热错杂,这个在咳嗽篇中再做详细论述。一窝风和上推三关都有温阳散寒的功效,但一窝风侧重于表实症,而上推三关侧重于虚症。拿简单的风寒感冒来说吧,一个平时体质不错的孩子突然患上风寒,那适用一窝风。如果这孩子平时体质就不好,经常容易感冒的,那除了配上一窝风,还得配合上推三关效果才好。因为上推三关大温大热,如果不是虚寒体质的孩子,不宜单用或推拿时间过长,否则会引起便秘甚至发烧的情况。实际临床中,上推三关多与六腑配合用。那么教材中说的上推三关具有培补元气的功效,这个元气是什么气呢?补的是肺气,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之前说了,三关穴是前臂手太阴肺经的路线,上推三关是补法,补的当然是肺气,肺主一身之表,如补之太过,就会发烧(对于退烧时出汗过多导致体温偏低的情况,上推三关可以让孩子很快恢复正常体温)。又因肺与大肠相表里,如补之太过,则会便秘。因为上推三关补的是肺气,所以对于气虚自汗的效果就很好,但对于阴虚盗汗则不适宜。李德修那本教材中说到无论是阳虚自汗还是阴虚盗汗都主张用上推三关,是一个很大的错误。

三关穴位参考案例:从三例汗出烧不退的案例看三关在小儿推拿中的应用

肾经穴

线性穴位。位于小指腹部。也是一个很有争议的穴位,有的教材认为向心推为补,离心推为清。有的教材认为离心推为补,向心推为清,其实这两种说法都是错误的。唯一正确的是向心推补肾阴(相当于六味地黄丸),离心推补肾阳(相当于桂附地黄丸)。这就是为啥向心推肾经穴时间长了有的孩子会出现遗尿,因为补肾阴其实相当于服用六味地黄丸,偏凉性,如果孩子不是阴虚体质,很容易导致遗尿;而离心推肾经穴时间过长了有的孩子会出现半夜睡觉烦噪甚至发烧,这是因为补肾阳相当于服用桂附地黄丸,偏温性,如果孩子不是阳虚体质,补肾阳会助心火。所以如果对自己家孩子体质判断不清楚,建议父母不要轻易动肾经穴。三字经派很少用肾经穴,补肾基本都用二马代替。

补肾水参考案例:一例顽固遗尿的小儿推拿处理

脾经穴

线性穴位。

具体位置也多有争议,山东三大派(三字经派,张汉臣,张继岗派)认为是在母指桡侧赤白肉际处。

也有古籍认为是画家描错了图,正确位置应该是母指腹部,旋推派认为是在母指末节罗纹面(即是靠近指尖那节罗纹面)。

我有朋友在重庆一家非常有名气的小儿推拿机构工作(当地收费最贵效果也最好的),她们对补脾经的这几种推拿法都做过临床试验,认为均有效果。

但效果的明显程度:母指桡侧面母指腹部母指末节罗纹面。也就是旋推母指末节罗纹面这种补脾方法效果最明显,向心推母指腹部次之,向心推母指桡侧面又次之,仅供参考。

另外张继岗派认为清补脾也就是来回推脾经穴的作用效果是互相抵消的(相当于1-1=0),没有意义。

但三字经派临床中经常用到清补脾,个人经验认为来回推(即平补平泻)起到了加强脾的运化功能,有助消化的功效,作用是没有抵消的,只是效果差异罢了。

补脾穴位参考案例:小儿推拿治疗感冒别忘调脾胃

二马穴

点性穴位。大补元气,肾阴肾阳双补,双向调节,这是个很神奇的穴位。虽然各家教材都将它定义为温性,而且确实又在手的阳面,但临床中久揉却不会助热。很奇怪!对于这么一个如此重要的穴位每家说的位置竟然都不一样甚至是模凌两可(如何模凌两可就不多说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参考各家教材学说上对于二马穴位置的描述)。为此也请教过多位从事小儿推拿工作的朋友结合我自己临床经验,觉得二马穴的更准确位置应该就是成人穴位中的“中渚穴”。有个简单的取穴办法,用操作者的母指腹部从小指与无名指的掌骨小头之间的位置缓慢向心方向推(推动时力稍为沉下去),推不动的地方就是二马穴。

二马穴位参考案例:五岁宝宝睾丸鞘膜积液推拿治愈分享

胃经穴和板门穴

胃经穴:线性穴位。三字经教材中胃穴是位于腕横纹至母指根部,外侧缘赤白肉际处。也有教材认为是母指腹部第一节(即靠近指根处那节),临床上基本是按三字经教材为准。清胃是离心方向推,即从腕横纹推到母指根部,也有些人习惯从腕横纹直推到母指尖的,效果一样。板门穴:面性穴位。板门穴三字经教材定义的比较细:母指下,掌面大鱼际肌之中点,以指点之有大如豆粒的筋头。重按有酸麻感,属面性穴位。周尔晋教材中则对板门穴位置定义的比较宽,说是在手掌大鱼际的平面,不是一个点,而是一个椭圆形的面状,所以又好找又容易操作。而张汉臣教材中的板门穴则是和三字经的胃穴位置一样(即母指下,手掌桡侧面赤白肉际处,是线性穴位,陈为章讲座中说的板门穴也是采用张汉臣教材中的定义,有些奇怪,陈为章自称是三字经派的传人,但板门穴却不是以三字经派为标准,不过都是大师级的人物,板门也是常用穴位,效果应该都是确切的)。正宗的三字经派和周尔晋对板门穴的操作都是用揉法,张汉臣对板门穴的操作是来回推(陈为章也是)。我临床中对板门穴是按三字经派的方法。清胃和板门这两个穴位都属凉性,都有清胃热止呕吐的功效,所以很多人搞不懂啥情况下应该用清胃,啥情况下应该用清板门。我的经验是清胃偏重于清利湿热,去胃火,降逆止呕,所以湿热症,还有像牙龈肿痛,口臭,急性扁桃体炎,实热便秘或伤食呕吐,用清胃效果好过板门。而清板门偏重于治疗胃阴虚,上吐下泻,腹痛和消化不良这些症状。当然有时候清胃和板门也常配合用,特别是腹痛和伤食呕吐,清胃和板门几乎都是必用的。另外清胃与六腑配合有清热解毒,活血消肿的功效。而板门和补肾水,涌泉配合可以治疗阴虚低热。独揉板门穴20-30分钟可以治疗消化不良,厌食症。附:小儿推拿中的同身寸定义

手指同身寸是指依据患者本人手指为尺寸折量标准(切记不要以操作者的手指为标准),来量取穴位的定位方法,又称“指寸法”。

1寸:

1、中指同身寸,是以患者的中指中节屈曲时手指内侧两端横纹头之间的距离看做一寸,可用于四肢部取穴的直寸和背部取穴的横寸。2、拇指同身寸是以患者拇指指关节的宽度作为一寸,主要适用于四肢部的直寸取穴。如下图:

1.5寸:

食指与中指并拢,以中指第二节横纹处为准1.5寸。如下图:

2寸:

将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指并拢,以中指第一节横纹处为准,三指横量为2寸。如下图:

3寸:

将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者四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处为准,四指横量作为3寸。如下图: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aoerqiaomojiye.com/qyzz/6304.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