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小儿鞘膜积液 > 鞘膜积液症状 > 健康管理师基础知识第十一章知识要点
当前位置: 小儿鞘膜积液 > 鞘膜积液症状 > 健康管理师基础知识第十一章知识要点
第二十八课时康复医学基础知识
知识要点
一、现代康复医学的兴起与发展
(一)国外康复医学的发展
1、萌芽探索阶段(—年)
2、累积确定阶段(—年)
3、蓬勃发展阶段(年以后)
(二)国内康复医学的发展
1、起步阶段(—年)
2、试点推广阶段(—年)
3、全面发展阶段(年至今)
(三)我国康复服务体系及康复机构建设情况
1、三级康复网络服务理念
(1)早期康复:以国家级、省级大型康复中医院为主,立足于疾病急性期的早期康复介入,与相关临床专科互相配合,提供及时有效、高水平的康复治疗,并承担人才培养(培训)任务。
(2)后期康复:以区域医院医院康复医学科为主,为疾病恢复期患者提供专科化、专业化、系统的康复治疗。
(3)社区康复:以社区康复机构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主,为疾病稳定期患者提供基本康复服务或家庭化的康复服务指导。
2、康复机构建设和服务现状
(1)中国残联系统康复服务体系:残联目前正致力于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即残疾人保证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已经建成国家级中心1家,省级康复中心29家,地市级康复中心93家,县市级康复机构余个,基层社区康复机构7万余家,基本上形成了覆盖全国的残疾人康复服务网络。
(2)卫生部、地方政府管理的康复资源:医院的康复医学科。
(3)民政系统康复资源:主要集中在各级民政部门设置的疗养机构,一般设置在风景区或旅游区,治疗理念以休闲、疗养为主兼顾一部分康复,服务对象多局限于特定人群。
(4)人事和社会劳动保障系统康复资源:一些地区开始建立专门为工伤患者提供康复服务的工伤康复机构,服务模式以后期康复和职业康复为主。
(5)教育系统康复资源:大多分布在一些特殊教育学校,以特殊教育和某类特定疾病的康复为主。
(6)民办康复资源:开始阶段民办康复机构通常规模较小,大部分以营利为主要目的,提供的康复手段十分有限。
二、康复医学基本概念
(一)康复与康复医学
1、康复
(1)定义
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康复的最新定义是:综合地、协调地应用医学的、教育的、社会的、职业的各种方法,使病、伤、残者(包括先天性残疾)已经丧失的功能尽快地、最大可能地得到恢复和重建,使他们在体格上、精神上、社会上和经济上的能力得到尽可能的恢复,重新走向生活、工作和社会。
(2)分类
①医学康复:是指通过应用医学的方法和手段帮助病伤残者实现全面康复的目标,包括药物、手术、物理疗法等治疗手段,是康复的首要内容和基础。
②教育康复:通过特殊教育和培训促进康复,包括对肢体残疾进行的普及教育,对视力、听力、言语、智力及精神残疾者进行的特殊教育,以及对全民进行康复知识普及与预防的教育。
③职业康复:恢复就业能力取得就业机会的康复,包括职业评定、职业咨询、职业培训和职业指导等连续的过程,最终使残疾者能找到合适的工作。
④社会康复:在社会层面上采取与社会有关的措施,促使残疾人重返社会。包括为残疾人建立无障碍设施;改善经济环境,最大限度地获得经济能力的恢复;改善法律环境,维护和保障残疾人的基本权益等。是实现医学康复、教育康复和职业康复目标的最终保证。
⑤康复工程:应用现代工程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残疾人康复过程中的工程技术问题,通过假肢、矫形器、辅助工具以及环境改造等途径,最大限度地帮助残疾人恢复躯体功能
2、康复医学
康复医学是一门具有独立的理论基础、功能评定方法、治疗技能和规范的医学应用学科,旨在预防和改善服务对象的功能障碍,提高生活质量,回归家庭、社会、学习、工作。
(1)康复医学的内容:包含康复基础学、康复评定学、康复治疗学、康复临床学和社区康复学等。
(2)康复医学工作模式与康复评定会:由多学科、多专业人员组成康复团队,共同致力于患者功能康复。
(3)康复医学发展模式:人类医学模式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从自然哲学医学模式,到生物医学模式,再到生物-心理-社会康复模式。
现代康复综合考虑生物、心理及环境因素之间的联系与影响。
现代康复医学以患者为中心,以人与环境和谐适应为基础,而不仅仅是简单的防病、治病。
3、服务对象
(1)残疾人:(相关数据参考《基础知识P》)
(2)老年人:(相关数据参考《基础知识P》)
(3)慢性病患者:主要是指各种内脏疾病、神经疾病和运动系统疾病患者。
(4)疾病和损伤的急性期和恢复期患者:急性期及恢复早期的许多疾病和损伤的患者需早期开展康复治疗,早期康复不仅可促进疾病的临床治愈、预防并发症,而且也为疾病的后期功能康复创造了条件。
(5)亚健康人群:世界卫生组织将机体无器质性病变,但是有一些功能改变的状态称为“第三状态”,我国称为“亚健康状态”。亚健康即指非病非健康状态,这是一类次等健康状态(亚即次等之意),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状态。对亚健康状态人群进行康复治疗干预有助于恢复健康,
(二)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的分类
(ICF残疾模式)
ICF包括三个关键部分。
1、身体功能和结构,分别是指生理功能和解剖部分;缺失或偏离正常的身体功能和结构都被称为损伤。
2、活动,是指个体的任务执行情况;“活动受限”是指个人在执行中可能遇到的困难。
3、参与,指的是与生活状态有关的方面;“参与局限”是个体投入到生活情景中可能体验到的问题。ICF包括患者的功能、残疾和健康的绝大多数重要方面,临床医生和健康专业人员能据此制定干预目标。它还包含大范围的功能、残疾以及健康相关生活质量测量项目的内容。
(三)残疾与残疾学
1、残疾
指由于各种躯体、身心、精神疾病或损伤以及先天异常所致人体解剖结构、生理功能的异常和(或)丧失,造成机体长期、持续或永久性的功能障碍状态,并影响到身体活动、日常生活、工作、学习和社会交往活动能力。
2、残疾学
是针对残疾人及残疾状态,研究残疾病因、流行规律、表现特点、发展规律、结局以及评定、康复与预防的学科。
3、残疾分类
(1)视力残疾:是指因各种原因导致双眼视力低下并且不能矫正或双眼视野缩小,以致影响其日常生活和社会参与。视力残疾包括盲及低视力。
(2)听力残疾:是指因各种原因导致双耳不同程度的永久性听力障碍,听不到或听不清周围环境声及言语声,以致影响其日常生活和社会参与
(3)言语残疾:是指因各种原因导致的不同程度的言语障碍,经治疗一年以上不愈或病程超过两年,而不能或难以进行正常的言语交流活动,以致影响其日常生活和社会参与。包括:失语、运动性构音障碍、器质性构音障碍、发声障碍、儿童言语发育迟滞、听力障碍所致的言语障碍、口吃等。
(4)肢体残疾:是指人体运动系统的结构、功能损伤造成的四肢残缺或四肢、躯干麻痹(瘫痪)、畸形等导致人体运动功能不同程度丧失以及活动受限或参与的局限。
(5)智力残疾:是指智力显著低于一般人水平,并伴有适应行为的障碍。此类残疾是由于神经系统结构、功能障碍,使个体活动和参与受到限制,需要环境提供全面、广泛、有限和间歇的支持。
智力残疾包括在智力发育期间(18岁之前),由于各种有害因素导致的精神发育不全或智力迟滞;或者智力发育成熟以后,由于各种有害因素导致智力损害或智力明显衰退。
(6)精神残疾:是指各类精神障碍持续一年以上未痊愈,由于存在认知、情感和行为障碍,以致影响其日常生活和社会参与。自闭症一般划归为精神残疾范畴。
(7)多重残疾:指同时存在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言语残疾、肢体残疾、智力残疾、精神残疾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残疾。
4、残疾分级
残疾分级各类残疾按残疾程度分为四级,残疾一级、残疾二级、残疾三级和残疾四级。残疾一级为极重度,残疾二级为重度,残疾三级为中度,残疾四级为轻度。具体可参照《基础知识》P—。
三、康复医学的基本内容
(一)康复预防
康复医学的首要任务是预防残疾的发生,保护患者的身体功能和各种能力。
残疾预防是指在了解致残原因的基础上,积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途径,防止、控制或延迟残疾的发生。
残疾预防分为三级,即在三个不同层次上来预防伤残或功能障碍的发生。
1、一级预防指预防可能导致残疾的各种损伤和疾病,避免发生原发性残疾的过程。残疾预防的主要目的是减少残损的发生率,通过有效的预防措施,可降低残疾发生率的70%。
一级预防的主要措施包括免疫接种、预防性咨询及指导、预防性保健、避免引发残疾的危险因素、实行健康的生活方式、提倡合理行为及精神卫生;安全防护预防职业性工伤事故;加强学校、家庭、社会的宣传教育及交通安全教育,减少各种意外事故造成的残疾等。
2、二级预防指疾病或损伤发生之后,采取积极主动的措施限制或逆转由损伤造成的残疾,可降低残疾发生率的10%?20%。
二级预防的主要措施有:通过残疾早期筛查、定期健康检查、控制危险因素、改变不良生活方式、早期医疗干预、早期康复治疗、必要的药物治疗、必要的手术、及时提供系统的康复治疗等措施防止损伤后岀现残疾。
3、三级预防指残疾已经发生,采取各种积极措施防止残疾恶化的过程,以减少残疾残障给个人、家庭和社会所造成的影响。
三级预防的措施包括:防止残疾变成残障或降低残障影响的各种措施,如通过各种康复治疗、安装假肢、训练等,对残疾者直接干预,以改善或提高躯体和心理功能;通过职业咨询和训练,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恢复或增强工作和学习能力;通过改变雇主和社会公众的态度和行为、保险等,促使残疾者重返家庭和社会。
(二)康复评定
1、定义
康复功能评定是康复医学领域内一门对功能障碍进行评定的专门诊断技术,是指在临床检查的基础上,对病、伤、残者的功能状况及其水平进行客观、定性和(或)定量的描述,并对结果做出合理解释的过程。
2、康复评定的目的
判断患者功能障碍的性质、部位、范围、程度,制定相应的康复目标;确定患者尚存的代偿能力情况;找岀功能障碍的发展、转归和预后;制定可行的康复治疗措施;决定康复治疗后患者回归及去向的过程;根据治疗前后评定结果判定疗效等。
3、康复评定过程
(1)初期评定:在制定康复治疗计划和开始康复治疗前进行的首次评定,在患者入院初期完成,目的是全面了解患者功能状况和障碍程度、致残原因、康复潜力,并估计患者康复的预后,以此确定康复目标和制定康复治疗计划的依据。
(2)中期评定:在康复治疗中期进行的评定,目的是了解经过一段康复治疗后,患者功能改变情况,有无康复疗效,分析其原因,并以此作为调整康复治疗计划的依据,中期评定可多次进行。
(3)末期评定:在康复治疗结束时进行,目的是了解患者经过康复治疗后,患者总体功能状况,评价康复治疗效果,提岀今后重返家庭和社会或进一步康复治疗的建议。
开展康复评定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可以帮助医生确定患者功能障碍的部位和性质、障碍的程度、判断患者代偿能力、确定患者康复治疗目标、康复治疗方案及具体的治疗措施以及根据评定结果预测患者康复疗效、随时调整对患者的治疗计划,变更治疗措施,以获得更好的康复治疗效果,判断在康复治疗结束后,患者的去向等。
4、康复评定的内容
(1)躯体功能评定:包括肌力评定、关节活动度评定、痉挛的评定、感觉疼痛评定、协调与平衡功能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步态分析、神经电生理评定、心肺功能评定、泌尿和性功能评定等。
(2)精神功能评定:包括认知功能评定、情绪评定、失用症和失认症的评定、智力测定、性格评定等。
(3)言语功能评定:包括失语症评定、构音障碍评定失用症评定、语言错乱评定、言语发育迟缓评定。
(4)社会功能评定:包括社会生活能力评定、生活质量评定、就业能力评定等。
(三)康复治疗
1、定义
康复治疗是为帮助患者获得知识和技能,最大程度获得躯体、精神和社会功能的一个主动地、动态的过程。
康复治疗可最大程度增加患者的运动功能,将残疾和残障降低到最低程度,从而促进活动能力和参与能力。
2、康复治疗的特点
(1)强调“以患者功能为中心”的战略:目的是改善患者的功能及其障碍,使患者能独立完成功能活动,同时又能适应自己周围环境。
(2)强调患者主动参与:在实施康复治疗前,首先要获得患者的信任,使他们了解治疗方案的重要性,只有患者主动参与,才能保证康复治疗的有效性。
(3)康复团队模式:康复治疗由多学科的专业人员组成康复治疗小组共同进行。在实施中虽有先后,但原则上主要治疗同步进行、穿插安排,以发挥康复小组共同作用模式,提高患者的康复治疗效果。
(4)终身康复治疗:康复治疗应尽早介入,并贯穿于整个治疗的始终,患者应长期坚持,终身康复。脑血管意外、脊髓损伤等较严重的患者,患者急救后转入康复病房后要坚持三个月的康复治疗,出院后在家中或社区定期进行康复训练,重返职业后仍坚持康复训练。
3、康复治疗的作用
(1)预防或矫正继发性功能障碍:对瘫痪肢体进行关节的被动活动预防关节周围肌肉的挛缩;针对痉挛肌肉而导致肌肉挛缩可进行持续牵伸以对抗挛缩造成的肢体畸形;定时变换体位缓解感觉丧失或减弱的骨突部位皮肤状况以预防褥疮的发生;对膀胱进行细致的护理以预防膀胱结石形成,输尿管反流或肾盂肾炎等并发症。
(2)强化肢体的代偿功能:利用渐进抗阻训练强化截瘫患者双上肢的肌力,以便患者进行功能转移时,能起到代偿功能的作用;利用渐进抗阻训练强化偏瘫患者健侧肢体的肌力,以代偿患者在日常生活中的稳定性;利用唇读或语读(即用眼观察说话者的口型变化猜测说话内容)的方式与严重失聪患者进行语言交流。
(3)利用代偿方法提高疾患系统的功能:利用治疗性的运动方式提高急性梗死恢复期患者的心脏功能;利用助听器补偿部分听力丧失;对力量减弱的肌肉给予渐进抗阻运动训练以提高其肌力。
(4)利用矫形器具/适应性器械装置增进功能:利用电子喉代偿喉切除术后患者进行发声;利用手杖、腋杖和矫形支具辅助患者步行;利用轮椅帮助行走障碍患者进行日常功能活动;利用假肢使下肢截肢者能进行步行,上肢截肢者能进行上肢的功能活动。
(5)调整患者生活和职业环境:调整患者生活和职业环境,使患者充分发挥残存功能,适应残疾情况。将不能上下楼梯的患者移居到楼房的底层以方便岀行;加宽房间内、浴室内过道,以利于轮椅通过;对站立和步行功能障碍患者,建议改成坐位职业;训练家庭成员帮助患者培养适应性行为避免出现病态行为。
(6)应用心理疗法改善患者行为表现以提高患者的学习效果:利用手势或示范的方法指导具有言语沟通障碍患者;利用松弛疗法结合深呼吸、轻松的社交活动结合游戏等方法缓解精神紧张的患者;利用小组集体活动方式,促进具有相同残疾性质和程度的患者进行心理、社会能力的恢复;利用反复学习结合口头教导方法帮助记忆力较差患者掌握新的活动技巧。
4、康复治疗常用手段
(1)物理疗法:包括运动疗法和物理因子疗法。运动疗法是物理疗法的核心部分,主要是通过运动(力学方法)对身体的功能障碍和功能低下进行预防、改善和功能恢复的治疗方法。物理因子疗法是使用电、光、声、磁、水、蜡等物理因子治疗手段,促进患者的康复。
(2)作业疗法:指针对病、伤、残者的功能障碍,指导患者参与选择性、功能性活动的治疗方法。此疗法主要以人体工效学和职业功能评定学为基础,包括认知训练、感觉统和训练、矫形器具和自助具制作、压力治疗、緬怀治疗与心理辅导、康复环境设计及改造、社区及家庭生活技能训练等。其主要作用是减轻残疾、保持健康,增强患者参与社会、适应环境、创造生活的能力。如利用患者进食、梳洗、穿衣、轮椅与床间的转移等动作,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选用木工活、纺织、刺绣、制陶、手工艺品制作等,改善患者双手功能等。
(3)言语治疗:针对脑卒中、颅脑外伤后、小儿脑瘫、头颈部肿瘤以及一些先天缺陷患者引起的交流能力障碍和口语发音障碍等进行评定,并进行训练和矫治的方法。常见交流能力障碍包括:对语言的理解、表达和学习获得的障碍,如失语症、言语发育迟缓;常见口语障碍包括:构音障碍、口吃等。
(4)心理治疗:通过观察、谈话、实验和心理测验法(智力、人格、神经心理等)对患者的心理异常进行诊断,采用精神支持疗法、暗示疗法、催眠疗法、行为疗法、脱敏疗法、松弛疗法、音乐疗法和心理咨询等对患者进行心理治疗的方法。通过专业的心理治疗可以帮助患者改善心理危机、心理创伤、各种类型的神经症等,以重新恢复患者的自信心。
(5)康复护理:用护理学方法照料残疾者,除治疗护理手段外,尚采用与日常生活活动有密切联系的训练方法帮助患者在病房中进行自理生活的训练。利用床上良好体位的摆放,预防患者关节肌肉的挛缩畸形;通过对患者进行肢体的被动运动防止患者出现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直;通过教给患者定时翻身和变换体位预防压疮的发生;利用自助具的辅助,训练患者在病房中练习进食、穿衣等动作,加强患者的自理生活能力;通过进行膀胱护理和再训练,改善膀胱的功能。总之,这些训练的目的是使患者从被动接受他人的护理,转变为自己照料自己的自我护理等。
(6)康复工程:应用现代化工程学的原理和方法,恢复或重建患者功能的科学。通过研制功能代偿性用品,如假肢、矫形器或辅助器具的制作,使患者最大限度代偿或重建患者的躯体功能;通过研制康复评定设备和功能训练器械等,系统评定患者的运动功能,制定患者准确有效的治疗方案,以最大限度恢复患者的运动功能;通过设计无障碍建筑和环境改造等途径,方便残疾者室内和社区内的活动。
(7)中国传统康复疗法:整理、发掘、研究、总结用中国传统医学的理论和方法解决康复医学中所面临问题的医学方法,包括按摩、太极拳、针灸、气功、推拿等。
(8)社会工作:是残疾人全面康复的组成部分,它是指从社会的角度推进医疗康复、教育康复、职业康复等工作,动员社会各界、各种力量,为残疾人的生活、学习、工作和社会活动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使他们能够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并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自强自立,享有与健全人同样的权利和尊严,并为社会履行职责、做出贡献如通过对患者进行系统评定,加强患者适应社会的能力和对社会各种资源的利用度;与社会福利、服务、保险和救济部门联系,帮助患者解决康复治疗的费用;通过与各专业组各成员间协调关系,帮助患者配合各专业进行全面康复;通过与社会部门联系,解决患者岀院后存在的困难等。
四、康复治疗技术
(一)维持或扩大关节活动范围的康复治疗
1、定义
主要是以维持或扩大正常或现存关节活动范围,防止因关节挛缩或肌肉痉挛等多种因素引起的各种关节功能障碍为目的,借助他人、器械或自我肢体辅助来完成的一种治疗方法。
2、常用方法
通过保持肢体良好的体位、定时进行体位转换、被动运动、徒手体操或利用器械扩大关节活动范围;通过缓慢牵伸缓解肌肉痉挛,从而扩大关节活动范围。
(二)增加肌力和肌肉耐力的康复治疗
1、定义
增强肌力和肌肉耐力的训练统称为力量训练。前者是指通过训练加强肌肉进行最大力量收缩的能力。而后者则是指肌肉持续地维持一定强度的等长收缩,或做多次一定强度的等张(速)收缩的能力,即通过训练加强肌肉持续收缩进行某项特定任务(作业)的能力,其大小可以从肌肉收缩到出现疲劳时已收缩了的总次数或所经历的时间来衡量。
2、常用方法
(1)按照不同肌力大小分类有辅助训练、主动训练、抗阻训练、渐进抗阻训练等运动方法。1?3级肌力时,可采用辅助训练;3级以上肌力,可行主动训练;4?5级肌力时,可行抗阻训练。
(2)按照不同肌肉收缩的方式分类:等长训练、等张训练及等速训练。
(三)恢复平衡能力的康复治疗
1、定义
平衡是指人体所处的一种稳定状态,以及不论处在何种位置、运动,或受到外力作用时,能自动地调整并维持姿势的能力,即当人体重心垂线偏离稳定的支持面时,能立即通过主动的或反射性的活动使重心垂线返回到稳定的支持面内,这种能力就称为平衡能力。
恢复平衡能力的训练是指为提高患者维持身体平衡能力所采取的各种训练措施。通过这种训练能激发姿势反射,加强前庭器官的稳定性,从而改善平衡功能,平衡功能的训练是康复治疗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因为平衡的好坏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患者身体控制和日后的生活自理能力。平衡训练要求患者在训练后达到能下意识自动维持平衡。
2、常用方法
(1)按照体位可分为仰卧位训练、前臂支撑下俯卧位训练、肘膝跪位训练、双膝跪位和单膝跪位训练、坐位训练(又分为长坐位平衡训练和端坐位平衡训练)及站立位平衡训练。
(2)按平衡类型又可分为静态平衡训练、自动态平衡训练和他动态平衡训练。同时,还可利用平衡板、平衡木或窄道上步行、身体移位运动、平衡运动等方式进行练习。
(四)改善协调功能的康复治疗
1、定义
协调性指身体肌群活动的时机正确、动作方向及速度恰当,平衡稳定且有韵律性。协调的运动功能会产生平滑的、准确的、有控制的运动。这种协调必须有适当的速度、距离、方向、节奏和肌力来配合进行。
不协调的运动则是指笨拙的、不平衡的和不准确的运动。协调训练指让患者在意识控制下训练,在神经系统中形成预编程序、自动的多块肌肉协调运动的记忆印迹,从而使患者能够随意再现多块肌肉协调、主动运动形式的能力,而且比单块肌肉随意控制所产生的动作更迅速、更精确、更有力。
2、常用方法
单块肌肉训练法,即训练单块肌肉的控制和协调能力;
多块肌肉协调动作的训练,即同时进行多块肌肉的协调训练。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还可采取包括上下肢协调、左右侧协调、速度协调、位相协调等训练,具体如手精细功能训练,肢体协调性训练及步态训练等。
(五)矫正步态的康复治疗
1、定义
步行训练指恢复独立或者辅助步行能力的训练方法。步行训练的基本原则应以步态分析为依据,将患者异常步态的关键环节作为训练重点,同时注重下肢关节、肌肉、平衡能力等训练,在训练中,适当使用矫形器和步行辅助具。
2、常用方法
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开始可以原地迈步练习,在平行杠中进行前后小幅度迈步。然后利用轮椅、三轮或四轮步行器,或自制四轮小推车练习行走,当有一定向前行走的基础后,还可逐渐加大难度,如进行后退、拐弯、上下斜坡的练习,包括跨越障碍物的练习等。
(六)增强心肺功能的康复治疗
1、定义
增强心肺功能指的是加强人体的摄氧能力和转化氧气成为能量的能力,其目的是预防心脏病的发生,主要以身体大肌群参与、较低强度、持续较长时间、有规律运动形式为主的运动最有效。
2、常用方法
有氧耐力训练是提高机体心肺功能的重要手段。常见的可增强心肺功能的运动方式包括:长距离步行、慢跑、打太极拳、骑自行车、游泳和爬山等。但对残疾患者,力所能及的日常生活活动同样可产生有益作用,如整理床铺、收拾房间和打扫卫生。
(七)促进运动功能恢复的神经生理学疗法
1、定义
神经生理学疗法或易化技术是一类改善由于神经系统疾病造成的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治疗技术。它是依据神经系统正常生理功能及发育过程,即由头到脚、由近端至远端的发育过程,运用诱导或抑制的方法,使患者逐步学会以正常的运动方式去完成日常生活动作的康复治疗。
2、常用方法
(1)Bobath疗法是临床常用的易化技术,适用于脑瘫和偏瘫患者。
(2)Brunnstrom疗法此疗法诱导患者利用和控制异常的运动模式以获得一些运动反应。随着时间的推移,运动功能恢复阶段递增,共同运动能够较随意、自由地进行,再训练患者摆脱共同运动模式,逐步完成向分离运动及随意运动的过度。
(3)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是利用牵张、关节收缩、牵引和施加阻力等本体刺激和应用螺旋对角线式运动模式来促进运动功能恢复的一种治疗方法。
(4)Rood疗法是通过刺激传入神经末梢所支配的区域,诱导骨骼肌运动,使之能完成对某一动作或姿势的控制过程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八)改善日常生活活动功能的康复治疗
1、定义
通过ADL训练和使用自助具,可提高患者翻身、起坐、穿衣、进食、洗浴、修饰、行走、如厕、家务劳动、工作、学习等,以及各种消遣性活动的自理能力。
治疗原则是从获得最简单的生活能力开始。
2、常用方法
(1)增强肌力训练如利用木工、铜板、沙磨板等作业活动,可为患者提供抗阻、抗重力的主动运动形式。
(2)维持和扩大关节活动度训练如利用桌面推动滚筒运动或木钉盘得摆放运动;利用两块木钉板摆放的距离远近、位置不同进行水平面的、立体的或躯干双侧对称的运动,使患者的关节活动范围逐渐扩大。
(3)改善协调和灵巧度的训练如锯木、打磨平板、编织等。平衡训练如套圈、拋沙包等。
(4)日常生活动作训练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转载请注明:http://www.xiaoerqiaomojiye.com/qyzz/53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