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拍打从头开始头,属人体的最高部位,头面为人之首,凡周身阴阳经络无所不聚。“头为诸阳之会”。拍打整个头部可以解决头疼、头晕、头胀、失眠、鼻炎、鼻塞、感冒、防治脑血栓、小脑萎缩等症。坚持拍打以活跃头脑的血液循,增加大脑的供血量,促进神经系统的兴奋,气血通畅。可使任、督二脉气血经络通畅,起到清脑提神,健身强体的效果。开始拍打时,整个头部感觉像针扎一样,那是长期以来头部受寒凉侵蚀,头部皮层微循环不畅,通过拍打时又刺又痛,一定要坚持克服。1、百会百会:于人身之颠顶,全身的百脉之会,诸阳之会,各经脉气会聚之处。病症:头痛、牙痛、头重脚轻、高血压、低血压、目眩、失眠、焦躁等。感受:有气血不畅的地方就会有像针扎的疼痛,病症较深就会感觉头部沉重,痛点加深。疼痛消失后,头内感觉轻松,彻底通透拍打头部时,脚底会有震动感。2、头维、阳白调理感冒引起的鼻塞、过敏性鼻炎、鼻窦炎、眩晕、鼻出血、小儿惊风等。头维为防治偏头痛的常见穴位,有疏风清热之效,对于目痛泪出,视物不清,眼睑有防治作用。阳白有防治感冒,前额头痛,面神经麻痹,消减额部皱纹的功效。3、后脑勺主要调理眼疾、耳鸣、鼻腔炎症。后脑勺是三叉神经所在的位置,所以拍打时要格外小心。拍打的适度、透彻,会感觉鼻子、眼睛、耳朵、牙根都有震动。通透时脑内有很松、清爽的跳动感,用拳头轻击。脑溢血、脑干堵塞患者和甲云性眼睛突出者禁止拍打。4、风池主要调理头疼、偏头疼、颈椎劳损风池是大筋通往四肢的地方,击打此部位主要是振动四肢。开始时患者因气血不通脑袋特别胀痛,可先击打其他部位,慢慢缓解,被击打者会感觉像触电一样有电流瞬间通往四肢。脑干有问题,脑溢血、脑肿瘤患者不宜。5、天柱天柱是治疗一切气病的要穴,可调理气乱,补益气虚,疏解气郁,行散气滞,顺导气逆、气结。6、风府风府善治多种风证,如外感风寒,内热生风,中风不语,癫痫疯狂等。7、环耳主要调理耳鸣、耳聋、耳底痒、中耳炎。开始时耳底胀痛,奇痒,后感觉是面热,热得很舒服。耳鸣是肝胆虚热所致,耳聋反映肾气不足,中耳炎耳底疼,耳内有炎症。8、面部击打刺激面部神经,激活面部细胞,促进面部微循环,增强代谢功能。开始时有针扎样疼痛,整个面部发热,坚持理疗,皱纹有所减退,皮肤富有弹性,细腻光滑,美容效果极佳。9、眼部病症:眼部干涩、痒、胀,视觉疲劳,迎风落泪,眼圈发黑。眼疾病大都是肝气不足,工作紧张,睡眠不好,肝火上升,眼赤,见风流泪,赤红发炎。10、脖颈病症:咽炎、声带嘶哑、口腔溃疡、上火引起的嗓子疼。颈部是人体动脉静脉通过的地方,也是脏腑经络密布之处。与身体中的胃、胆、大肠、小肠、膀胱等经络相通。第二节前胸1、前胸前胸两侧防治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心病、心慌、嗓子痛痒、咽炎、咳嗽、干咳、口腔溃疡、地图舌。肺朝百脉,主呼吸,肺主全身之气,肺气足才能使全身的经络之气血良性循环。2、肝部病症:肝硬化、肝囊肿、脂肪肝、肝气郁结、肝血瘀、肝萎缩、肝腹水等肝主疏泄和生发,调达疏通全身经络。肝疏泄不顺而引起肝气郁结,头疼易怒,胸肋胀痛,月经不调,便秘等。肝主藏血和调节血的功能,营养全身的筋,支配肌肉关节,肝气不足会引起筋疼,抽搐,麻木等。3、胆病症:调治胆囊炎,排除小型胆结石,初期胆息肉。胆主储藏胆汁,经肝的疏泄作用,胆汁排入肠中,促进食物消化。若肝胆功能失常,胆汁的分泌与排泄受阻,就会影响脾胃的消化功能,从而出现厌食、腹胀、腹泻等消化不良症状。若湿热郁结肝胆,以致肝失疏泄,胆汁外溢,浸渍肌肤,则发为黄疸。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特征。胆气以下降为顺,若胆气不利,气机上逆,则出现口苦、呕吐黄绿苦水等。/冲击拍打,可调理肝胆正常工作,增强胆汁分泌,增强免疫力。正确位置在右乳头左下一寸许。4、胃病症:胃不适的现象,胃寒、胃热、胃酸、胃胀、胃溃疡、胃痉挛、胃萎缩、胃下垂、胃炎、胃疼等。胃主接纳水谷,消化食物。胃喜润恶燥,胃热上行则目赤、牙疼、咳、口臭、厌食等。常吃冷饮造成胃寒,会出现胃疼、胃胀、严重者造成胃痉挛。胃是人生存的根本,消化不好,维持身体的力量来源就减弱,身体就逐步衰竭。胃一旦发生疾病,就会牵连脾,大小肠等其他脏器。5、腹也叫推胃(1)手十指自然伸展,放胸腹部位,自心口至脐下,左右手交替推行。(2)双手两拇指并齐,其余八指向外自然伸展,放其胸腹部位,自心口至脐下四寸平推。推胸腹时,心肝脾肺肾胃肠等器官遂开降起伏,互相挤摩。推胸腹时,循行于胸腹的九条经脉和经脉上的多个穴位受到激发,肠胃蠕动加大,血流加速,淋巴循环畅通,代谢提高,胆固醇、血糖下降。功效在于行气血,宁心安神,化瘀滞,消肿止痛。益肝肾,强筋壮骨,去糖脂,减轻体重,助消化,温中养胃,利下焦,二便畅通。轻揉按胃及腹部把胃里的积水、积气、积食揉开后,进行拍打,把病气带出体外。病气冲击开后,上行打嗝,下行排气,胃部的湿热消失。腹部包括:大肠、小肠、脾、横结肠、精房、子宫、输卵管、腹肌、韧带、淋巴、膀胱等。腹部有很多器官,病情复杂。常见的疾病有:肠炎、便溏、便秘、结肠炎、子宫肌瘤、附件炎等等疾病方法:先将双手置于腹部轻轻揉按,使腹部皮肌放松,再由轻到重,揉至整个腹部松软后再进行拍打。感觉与效果:腹内不畅通的地方会有疼痛感,揉至疼痛消失,里面热乎乎的就可以,以上腹部疾病得到治愈与缓解。中穴位于两乳头连线正中点为任脉穴“气会中”主胸中之气,有调气降逆,宽胸利膈,宣肺开郁之功。是防治咳喘、胸闷、乳腺炎、乳汁少的重要穴位。中脘穴位于剑突至脐连线上的正中点为任脉穴。中脘是胃的募穴,胃腑的内部精气汇聚中脘。胃居脏腑中央,脾胃健康,拍打中脘能激发胃中温润阳气,升清降浊,调理中洲气机,有助肺、肝、肾三脏功能。推动心脾血气运行,又能防治胃炎、胃痛、呕吐、腹泻、便秘、口臭诸症。双拇指重叠点压中脘穴,治疗多种急慢性胃部疼痛,即刻痛止,是治疗急性胃痛的圣穴。气海穴位于脐下一寸半,为任脉穴气海为元气之会,呼吸之根,功在补益真元,温振肾阳,通调任脉,益气升阳,为强壮之穴。拍打气海,即能大补元气,又能温脾胃,助运化腐,熟水谷,蒸动膀胱气化,使之气化升腾,津液四布,逐出浊阴。防治:腹胀、腹痛、月经不调、不孕、遗尿、遗精、阳痿的要穴。关元穴、中极穴关元位于脐下三寸,脐下四寸是中极。均位于脐下肾间之要害处。关元为男子藏精之所,女子储血之处。关元中极穴位的少腹是女子子宫位,子宫是胎儿生长的“宝地”,这块宝地气血充盈。关元是强壮穴,强身健体、延年益寿之功。中极功在调经养血,通利膀胱。拍打关元、中极二穴,可通治男女精血虚亏。如男子阳气虚衰、阳萎、失精、小便频数,女子下元虚冷,血结成块,经闭、痛经等。天枢穴位于脐旁一寸半天枢有助脾气,利运化,分理水谷糟粕,消导种种积滞的功效。是防治呕吐、腹胀、腹泻、便秘、肠麻痹的要穴。章门穴位于十一浮助游离端头章门有调五脏和肠胃、开心胸、解烦闷、消胀化良之功效。防治呕吐、腹泻、小儿麻痹、黄疸、疾块、胸肋疼痛的重要要穴。第三节后背人体的机能活动由五脏六腑正常生理功能维持着。脏腑的功能以五脏为核心。所谓的“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人体的精气神皆来源于五脏所藏之精。五脏功能正常,整体机能活力充沛旺盛。保护五脏应是健身的着眼点。足太阳膀胱经是纵贯人体背部的大经脉,王章六腑的内部精气在背腰部聚集之处为之“俞”,也叫“背俞穴”。有“治脏者,治其俞”之说。从背腰部位沿膀胱经脉和华伦夹脊用双拳轻巧缓和往返捶打。膀胱经为人体背部的纵行大经。五脏六腑的俞穴顺行排列其经。脏腑的精气都通过其俞穴内输转。有防御外邪入侵的性质。背俞穴是防治脏腑相应疾病的要穴。拍打背俞穴,激发足太阳膀胱经气,调理脏腑气血,平衡脏腑阴阳,增强脏腑功能,是背部拍打的根本所在。膀胱经是从贯头、颈、背、腰、腿的一条大经脉,为督脉穴。督脉有肺俞、心俞、膈俞、肝俞、脾俞、肾俞、命门、上、次、中、下八髎、大椎、陶道、身柱、长强。肺俞位于第三胸椎棘突下正中旁升一寸半。肺主一身之气,司呼吸,外是皮毛,开窍于鼻,鼻与喉相通而连于肺。拍打肺俞能宣通肺气,清热和营,又能补益肺气,理气调气。肺俞是防治鼻塞、感冒、发烧、支气管炎和肺炎的重要穴位。心俞位于第五胸椎棘突下正中旁升一寸半。主血脉藏神志,开窍于舌。祖国医学认为心脏正常的搏动赖于心气,心气充沛才能维持良好的心力和心律,才能使血液周流不息。营养全身,面色光泽红润,筋骨健壮有力。拍打心俞是防治心慌、心悸、心律不齐、神经衰弱的重要穴位。膈俞位于第七胸椎棘突下正中旁升一寸半。膈腧在足太阳膀胱经十八对俞穴中为八会穴。会者,精气聚会之处也。膈腧位于心腧和肝俞之间。心主血,肝藏血,故谓“血膈腧”。膈膜位于胸腹之间,是分理胸腹的器官。拍打膈腧有理血调气、疏通气血、升清降浊、统治一切血病之功效。如慢性出血、贫血、呃逆、神经性呕吐等疾患。肝俞位于第九胸椎棘突下正中旁升一寸半。肝主疏泄,主藏血,开窍于目,是调畅全身气机,推动血液运行的重要环节。肢节活动协调,心情开朗舒畅。肝失疏泄则气的升发不足,气机郁结,胸腹胀满,肝气上逆,头目胀痛,甚至血随气逆,导致咳血、吐血。肝气犯胃,胃难降浊,在上嗳气呕吐,在中腹满胀痛,在下便秘。拍打肝俞,有疏肝解郁、和血安神、清火明目之功。肝俞是防治目赤、流鼻血、夜盲、胁痛、脊背痛、黄疸的重要穴位。脾俞位于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正中旁升一寸半主运化,开窍于口。脾功能旺盛,机体消化吸收功能才能健全,才能为化生精、气血、津液提供足够的养料。使脏腑经络、四肢、百骸、筋肉皮毛得到充分的营养而生机勃勃。“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拍打脾俞,有健脾利湿,和胃调中,调理升降之功,是防治消化不良、胃肠炎、浮肿、肢体乏力的重要穴位。肾俞位于第二腰椎棘突下正中旁升一寸半,两肾俞穴之间夹着一个命门穴。肾藏精,主命门火,为脏腑阴阳之本,生命之源。拍打肾俞能激发肾气,健肾壮阳,增强机体的免疫力、代谢力,有益健康长寿,命门穴是督脉上的一个穴位,位于脊柱的第二腰椎下缘与正面的肚脐相对应,两旁是肾俞穴,两者相通。捶打命门穴位是培补命门真火,振奋人体阳气,辅助肾阳功能,保持青春活力的功效。还能防止多种腰痛、遗精、遗尿、阳痿、早泄、赤白带下等各种病患。八髎四个骶骨孔均有穴位,从上至下为,上髎、次髎、中髎、下髎。双侧合成八髎,均为膀胱经穴。八髎的功能涉及膀胱、肝、胆、脾四条经脉,可谓功广效宽。素有“腰痛不可以转摇,急引阴卵,刺八髎”。拍打八髎能强腰壮筋,滋阴固肾,助阳益精。八髎是腰骶健身的常用穴,还是防治下焦诸症的重要穴位,如月经不调、阴挺、痛经、小便不利、遗精阳痿等。大椎位于第一胸椎上缘,是手、足三阳经和督脉之会穴。纯阳主表,可宣通诸阳。有解肌清热,疏散于外,行气泄热,利水于内的功效,可驱寒除邪,是防治感冒、骨蒸潮热、肩背痛、热病中暑、小儿惊风的主穴。陶道位于第一胸椎下缘,与大椎隔椎而居。陶道是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之会穴。有除风清热之功。是防治恶寒发热、骨蒸潮热、头痛项强、脊背疫痛的要穴。身柱位于第三胸椎下缘,有疏散解郁、宣通脾胃气机、搜风顺气、镇惊安神之功效。是防治身热头痛、咳喘、惊厥、腰脊强痛的重要穴位。长强穴位于尾骨尖下缘,是督脉的络穴,络有联络表里两经的作用。故长强别在任脉,又为足少阴肾经、足少阳胆经之会穴。拍打长强穴,有鼓动阳气上升,培补脊里血虚之功效。是防治泄泻、痢疾、便秘、便血、尾骶部疼痛的重要穴位,华佗夹脊(夹脊穴)自第一胸椎起至第五腰椎止,每椎棘突下旁升半寸处是穴。十二胸椎和五个腰椎两旁共三十四血,它位于督脉与太阳膀胱经之间,五脏六腑的内部精气均有这里输转,所以它有扶督脉之阳,助膀胱之气,调理脏腑气血,疏通经络脉道的功效。巧妙、适量、温和的捶打,使其背腰部的经脉俞穴反复受到舒爽的、均匀的、有节律的刺激,促进血液循环,增强机体营养和氧气的供给,是解除背腰部疲劳的有效手法。平推督脉督脉为奇经八脉之一,起于胞中,下出会阴,循脊里走腰脊正中,上达背颈至颠顶。其支脉属肾贯心,肾气通于脑,脑为髓海,故曰督脉为阳脉之海。十二正经中的手三阳经、足三阳经都与督脉相交会,所以督脉能统摄全身的阳气,曰“督身之阳”。推督脉可补阳益气,阳气通达则能活络行痹,强筋壮骨,能补髓健脑,醒神开窍,能上下贯通,疏通升降。第四节上肢曲池穴位于曲肘90°肘横纹终点稍外。它行气血,通经络,舒筋利节。专搜血中之风的功效,又能宣通肺气,清肺热,止咳喘。防治高血压、落枕、肩臂关节痛,咽喉肿痛。内关穴位于腕横纹正中直上二寸两筋之间。有同埋活血、宁心安神、清心开郁、宽胸除烦、行气利水的功效。“心胸若有病,速与内关谋”。内关是防治一切心胸疾病的常用穴位。如胃病心慌、心悸、恶心、呕吐、胸闷、高血压、胸肋痛、晕车、晕船、晕厥等。今谷穴位于食指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今谷穴本性轻清走表,能升能散,上走头面诸窍,开关宣窍,疏通上焦,泄热散风,发汗解表,托邪外出。防治头面五官,风寒、火邪和温热的常用穴位。如头痛、落枕、牙痛、咽喉痛、眼疾、面神经麻痹、上肢关节痛、高血压、偏瘫。今谷穴有促子宫收缩的功能,有推迟面部衰老的作用,所以说是一个美容穴。劳宫穴位于握手中指尖对掌心处,为心包经穴。劳宫穴情清善降,能泻心火,平肝逆气,舒气化痰,除胸膈之热,醒神开窍,通利筋脉。此穴主要是疏通筋脉,清胸膈之热,舒心、宽胸、和气、清心、开窍、镇惊。环跳穴位于股骨大转子后方,直立并足时大转子后出现的凹陷处。是瞎子的枢纽,防治下肢疾患的要穴,拍打环跳穴有益肾气,固胞宫,壮阳,健腰之功。还有调气理血、通阳助阳,祛风除湿之效。环跳穴防治腰腿酸痛,坐骨神经痛,下肢麻痹的重要穴位。委中穴委中穴位于腘窝中央,是调气治血的要穴。“委中曲瞅里,横纹脉中央,腰痛不能举,沉沉引脊梁。痛筋莫展,风痹复无常,膝头难伸屈,气入即安康”。对委中功能的精确描绘。“腰背委中求”是千古传颂的至理名言。委中擅治背腰痛,腰腿痛、坐骨神经痛以及中风、小儿麻痹、脑炎后遗症的下肢瘫软、强直。防治腰腿痛,委中是首取之穴。承心穴承心穴位于肠下分肉间凹陷处。承心与委中同属足太阳膀胱经。有“委中配承心”之说。承心的功效在于“擅治腰疼痛,痔疾大便难,脚气并膝肿,辗转战疼,霍乱及转筋,穴中刺便安”。双手侧拳或侧掌往返,轻柔缓和,交替切打,使血液循环加速,营养和氧气供给充足,疲劳得以解除。人的双腿支撑全身,不论站立、走路、生产、劳动或体育锻炼,腿用得最多,受累最甚。有“寒从脚起,人老腿先老”的说法。涌泉穴位于足掌前三分之一正中,也叫长寿穴。涌泉穴有缓急解痉,滋阴降火,醒神开窍,清热熄风之功。作为健身,涌泉的作用是滋阴补肾,强筋壮骨,解除足部疲劳。是防治高热神昏,眩晕、惊风、高血压的有效手段。血海穴位于正坐屈膝,髌骨内上缘上二寸。血海功在养血、活血、理血、调经除瘀,以治疗血账,可防治多种血病,特别是妇科血病,还有除湿止痒的功效。膝关节膝关节是人体最复杂的大关节。上缘有鹤顶穴,下缘处有犊鼻穴、下膝眼穴,拍打三穴位,能促进关节组织周围的气血循环,刺激关节腔内的滑液分泌,增加关节肌腱韧带的耐力,改善关节活动的功能,解除疲劳,修复损伤。足三里足三里可以活血补血、宣通气血、壮元阳、补虚损、导痰行滞,即能防治六腑的病患,又能防治高血压、偏瘫、头痛、腰痛、腿痛、足背痛,故有“三里治百病”之说。足三里确为健身的主要穴位,把它叫做“健康第一穴”。阳陵泉穴是筋的会穴,主理筋病。故有“阳陵居膝下,外廉一寸中,膝肿并麻木,冷痹与偏风,举足不能起,坐床似衰翁,针入六分止,神功妙不同。”是防治膝肿肢麻,足肢冷痹,偏风萎废,胆囊炎,胸肋痛,坐骨神经痛的重要穴位。悬钟穴位于外踝尖直上三寸,腓骨后缘。悬钟穴能养血益精,健脑益智,壮骨荣筋,强身健步。是防治膝关节不适,胸肋疼,落枕,半身不遂等。三阴交穴位于内踝上三寸,胫骨后凹陷处。三阴交是防治月经不调,痛经,崩漏,遗精,阳萎,早泄,遗尿,睾丸炎,腹痛,腹泻,失眠,中风后遗症。肾主骨,肝主筋,脾统血主四肢肌肉,所以三阴交还能防治麻痹疼痛。太冲穴位于足背一、二趾缝间上一寸半太冲为肝经的重要穴位,是防治多种肝病、筋病的常用穴。
能量禪拍通络体验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aoerqiaomojiye.com/qyzz/53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