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疝气概述
“疝气”,即老百姓所说的“气蛋”,为小儿常见的腹股沟区或阴囊可复性肿块,医学术语称之为“腹股沟疝”。这是一种由于出生后腹膜鞘突管未闭合而与腹腔相通,哭闹或跑动时促使腹腔肠管或其他脏器通过鞘突管钻出腹壁外在腹股沟或阴囊形成的肿块。如果未闭鞘突管较细,仅液体进入则形成鞘膜积液表现呈“水蛋”,医学术语称之为“鞘膜积液”。因此,腹股沟管鞘状突未闭是其先天性发病因素;生后腹内压增高是其促发因素,如小儿脾气较大总是剧烈哭闹、长期慢性咳嗽、剧烈跑动、便秘和排尿困难等均是可造成腹压增高促使小儿腹股沟疝发生;此外,小儿腹股沟管很短,而且近乎垂直地从内环通向外环,腹内压增加时没有像成人一样有斜行腹股沟管的缓冲制约作用,压力直接指向皮下也是其促发因素。
二、疝的临床表现
小儿腹股沟疝临床表现为腹股沟区或阴囊区光滑、富有弹性的可复性肿块,由于没有并发症的小儿腹股沟疝除有坠胀感外,一般不觉痛苦,生长发育也和正常小儿无差别,因此不易引起家长的注意,常常在更换尿布或洗澡后擦干过程中突然或偶然发现腹股沟区及阴囊起始部隆起,常在患儿用力或哭闹时出现或增大,如予以喂奶或安静后,肿块即消失。幼儿或较大儿童的腹股沟疝,随着发作次数的增加,膨出的肿块向阴囊处伸展增大,部分病例肿块进入阴囊内,甚至阴囊底,将阴囊胀得很大呈梨形,在腹腔外停留时间也延长,平卧后肿块可消失。腹股沟疝发生嵌顿时,腹股沟或阴囊部就出现疼痛性肿块。小儿哭闹不安,以后逐渐出现恶心、呕吐,如果未及时处理,肠梗阻症状逐渐加重,腹胀明显,呕吐物为肠内容物。嵌顿后多停止排气排便,如出现血便,同时有中毒症状,则多提示有肠坏死。(提示:若患儿出现哭闹不安,恶心呕吐、血便等症状需及时就诊)
腹股沟局部检查可见两侧腹股沟区不对称,病变侧可见一隆起肿物,呈椭圆形,较大的可降至阴囊内。肿块质软,有弹性,用手将肿块轻轻地向上挤压,肿块可被还纳入腹腔(即消失),并可听到肠管咕噜声(崁顿疝不可还纳入腹腔)。
三、疝的危害
若疝内容物为腹腔脏器(肠管、膀胱壁等),进入疝囊后不能自行复位而停留在疝囊内则形成嵌顿疝,这是小儿腹股沟疝最常见的并发症,也是小儿外科的常见急腹症。如果未能及时适当处理,可发生绞窄性肠梗阻造成肠管坏死等严重后果。婴幼儿特别是新生儿的嵌顿疝,由于精索长时间受压,可并发睾丸缺血性坏死,女性患儿则多为卵巢,可致卵巢缺血坏死。
小儿腹股沟疝很少能自愈,肠管反复挤压影响睾丸血供,导致睾丸发育不良,因此都应进行手术治疗,以免发生嵌顿疝,对患儿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
三、疝气有哪些治疗方法?
腹膜鞘状突的闭塞过程在出生后仍可继续进行,部分小儿腹股沟疝仍有自愈的可能,但在6个月以后进行手术治疗;但对反复发生嵌顿者,为避免疝内容物绞窄坏死,可不受年龄限制、甚至包括早产儿也应及时手术治疗。疝气带治疗仅适于6个月后睾丸开始发育,仍佩带疝带压迫精索会累及睾丸血液循环、影响发育。(提示:不可盲目长期佩戴疝气带治疗)。
小儿腹股沟疝因是腹膜鞘状突未闭所致,多无腹壁肌肉发育薄弱,只需单纯疝囊高位结扎术即可达到满意治疗效果,不像成人腹股沟疝需补片修复。
四、传统手术治疗与微创手术的对比
传统手术常采取腹股沟斜切口约3-5cm,依次切开皮肤、浅筋膜、腹外斜肌腱膜、提睾肌,与精索前内侧寻找到疝囊,将其游离致高位见腹膜外脂肪后用丝线结扎,医学术语称“疝囊高位结扎术”(译:可理解为将一个破了个布袋给缝补上了,这样内容物就不会在漏出来)。
微创手术采取腹横纹处横切口约0.5cm-0.8cm切开皮肤、无需打开腹外斜肌腱膜,以小儿腹股沟管较短直的特点,可直接用特殊器械将精索钳出切口外进行“疝囊高位结扎术”,切口更小,组织损伤更小,术后疼痛更小,恢复时间更短(当天即可出院)。
五、疝气手术怎样进行术前准备及术后护理
1)术前预防患儿感冒,如有咳嗽、流涕等要积极治疗,症状控制后再手术。
(3)术前2.术后护理
(3天或平抱患儿,不宜过早下床,减小内环口张力,预防复发。
(6-8小时后可饮水,如无呕吐可逐渐恢复饮食;并常规吸氧,提高血氧浓度。
(4)预防复发:尽量减少患儿哭闹等增加腹压的因素,防治感冒及咳嗽,保持大便通畅;术后1个月内避免剧烈运动。
与传统手术相比,微创手术除具有切口小、对机体创伤小、疼痛轻、出血少、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更值得一提的是,随着小儿的生长发育,传统手术明显且不断增大的手术瘢痕将对儿童的成长造成生理、审美观以及心理等影响。
永年妇幼韩超凯
赞赏
长按南昌白癜风医院专治白癜风医院哪家最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aoerqiaomojiye.com/qyyy/20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