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各位老乡还记得吗,前段时间许大夫在本人的上刊登过一则“招聘启事”:
“不包吃住,自带五险一金,待遇堪忧”。
我以为这样苛刻到连我自己都不会答应的条件,是没有人会来“应聘”的。结果,还真有位志愿者下乡送温暖了。此人不是别人,正是我那好朋友——李二狗。自从上次帮忙解决了姐姐的问题,二狗就觉得许大夫还是有两把刷子的。许大夫为这事儿偷着乐了好几天。
“哎,许大夫,醒醒。刚刚又做啥美梦了?都笑出声了。”李二狗拍了拍趴在办公桌上午休的我。
“啊……我梦到嫦娥夸我的不锈钢钉耙好,她要来一套微缩版的——挠痒痒。”
“哈哈,你还是干好你的本职工作吧,别总想着调戏嫦娥。快帮我看看我表弟的B超报告上写的少量睾丸鞘膜积液是什么情况。”
要知道鞘膜积液是啥情况,就得从头说起了——
想当初,男BB的蛋蛋从肚子里下降到阴囊的过程中,前端有一个腹膜的膨出(鞘状突)。正常情况下,精索部的鞘状突会在出生前或生后短期内就自行闭塞,而包绕在睾丸和附睾周围的鞘状突则形成一潜在的小空腔,就是睾丸鞘膜腔。这个腔里有少量的液体,可以起到润滑液的作用,让蛋蛋的日常活动更顺滑……
这个小空腔就像一个小水池,通常水池里的水可以通过精索内静脉和淋巴系统等“排水管道”被人体吸收。但是,如果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导致液体分泌增多或者吸收减少,使鞘膜腔内积聚的液体过多,蛋蛋就会不断变大。
鞘膜积液在任何年龄都可能出现,大多数出生时出现的单纯性鞘膜积液在2岁内就可以自行吸收,大概有1%的成年人会发生鞘膜积液。
鞘膜积液是怎么造成的呢?
鞘膜积液有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
原发性鞘膜积液没有明显病因,出现积液的过程缓慢,也可能与创伤和炎症有关。
而继发性的鞘膜积液则是由于某种原发病引起的,比如睾丸炎、附睾炎、睾丸扭转、阴囊手术,或者结核、睾丸肿瘤等。
有几种鞘膜积液?
一般来说一共有五种类型,它们各有特点:
“睾丸鞘膜积液”,是最常见的鞘膜积液。其鞘状突闭合正常,仅在睾丸鞘膜腔里有多量液体积聚,而睾丸位于积液中央,不容易摸到。
“精索鞘膜积液”,小名叫“精索囊肿”,其精索段的鞘状突未闭合,但是有一定的积液,且囊内的积液与腹腔和睾丸鞘膜腔都不相通。
“混合型鞘膜积液”,它兼具前两者的特点,睾丸鞘膜积液和精索鞘膜积液同时存在,但又并不相通。
“交通性鞘膜积液”是由于鞘状突未闭合,睾丸鞘膜腔与腹腔相通。通常随着活动而出现囊肿大小的变化。肠管、大网膜可通过大的鞘状突通道进入鞘膜腔,形成腹股沟斜疝。
“婴儿型鞘膜积液”,它的鞘状突在内环处闭合,精索和睾丸鞘膜腔内均有积液且相通。
鞘膜积液有什么症状?
鞘膜积液多为阴囊内或腹股沟区的囊性肿块。积液量少的时候一般没有症状。如果积液较多、囊肿增大、张力增高时,可引起下坠感、胀痛或轻度牵扯痛。
睾丸鞘膜积液其囊肿位于阴囊内,摸不到睾丸和附睾,而精索鞘膜积液则可摸到囊肿下方的睾丸与附睾。交通性鞘膜积液挤压时囊肿能减小或者消失,肿块的大小也可以随着体位的变动而变化:站立时肿块增大,平躺后缩小或消失。
此外,慢性鞘膜积液张力大时有可能引起睾丸萎缩,双侧积液还可能影响生育。
怎么办?!——
“按兵不动”
对于2岁以下的儿童来说,其鞘膜积液多可自行吸收,可暂不治疗;
对于成人来说,没有症状且积液量较小的鞘膜积液也可不必治疗;
此外,针对原发病的治疗成功后,继发性鞘膜积液往往也可自行消退而不需要手术治疗。
“主动出击”
对于2岁以下的儿童,如果合并腹股沟疝或者积液量大且无明显自行吸收者,需要手术治疗;
对于2岁以上的患者,如果是交通性鞘膜积液或者临床症状影响生活质量时也需手术治疗。
“许大夫,那我表弟这个少量的积液呢?”
“送他四个大字——”
听到这里,李二狗不禁再次给许大夫点了一个大大的赞!顺便让表弟了许大夫的,不仅能够了解到科普知识,遇到问题时还能留言咨询,特别方便。
声明:本文为原创作品,引用或转载需作者同意,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不当请联系我删除。
您的鼓励是我前进的动力!
许超
赞赏
人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您的鼓励是我前进的动力!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白癜风传染吗北京中科忽悠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aoerqiaomojiye.com/qyyy/13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