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台动人的演出
演员、舞美、灯光……缺一不可
站在寒冷的年末,很多人都已经整理好心情期待着的重新出发。音乐剧《春之觉醒》也和大家一样,为了迎接新一轮的演出,正在进行着紧锣密鼓的复排。距离今年八月“紫色夏日”的暂别,转眼间已经过去了小半年,而Melchior和Wendla也将于“大寒”时分,再度回归上汽·上海文化广场主剧场,诉说他们隐秘的青春悸动。
音乐剧《春之觉醒》
演出时间
.1.21-:00/19:30
演出地点
上汽·上海文化广场主剧场
该剧故事发生在十九世纪社会观念极度保守的德国,青春期的女孩们逐渐发现了自己的身体和心灵的成长,她们渴望寻找答案;男孩们在学校里接受着古板的教育,他们试图向书本与权威发起挑战,更面临着生活中的种种烦恼。这群年轻的生命,带着对世界的迷茫,找寻自己的道路和方向,却在与现实的碰撞中遍体鳞伤。《春之觉醒》不仅讲述了他们对于自身本源的探索,对于初生爱意的懵懂,对于身体的悸动,还有对于冷酷社会的无声反抗和对于前路与拨开荆棘所见的希望。
回望《春之觉醒》与大家的见面,即将于年1月呈现的4场演出,已是它在上海的第三轮演出,我们不断提及这部作品所抛出的深邃而犀利的议题,也为它凄美而非凡的舞台景致所感染。今年7月19日,上汽·上海文化广场曾特邀在本剧担任舞美设计的徐肖寰老师及灯光设计的孔庆尧老师做客,通过直播的方式,为观众们详述舞美创作背后的故事。
设计师眼中的青春与诗意是什么样子的?面对相同的主题,舞美与灯光如何相辅相成?舞台上还有哪些未曾被发现的巧思与玄机?从中剧场扩展至大舞台,舞美和灯光设计上又发生了哪些变化?
如果你错过了那天的直播,不如花上一些时间,在来到剧院之前,看一看《春之觉醒》如何诞生。
丨时间丨
.07.19
丨主办丨
上汽·上海文化广场剧艺堂
丨分享嘉宾丨
舞美设计徐肖寰
灯光设计孔庆尧
将意象融汇,让情感外化
“他们被看不见的黑暗所笼罩,被触不到冰墙所围困,被闻不着的血腥所浸染。在极夜般的世界里,他们的内心的钟声已经敲响。远方的微光正在闪烁,零星的温暖即将汇聚,他们在风雨磨难中萌发,在希望和抑制下成长。”
这是舞美设计徐肖寰对《春之觉醒》的评述,也是整个设计的起点与灵感来源。
舞美设计徐肖寰展示设计模型
《春之觉醒》的整体舞台设计始于一组精挑细选的照片:雪中的枯树、简陋的房屋、德国南部森林、废弃的城堡、半柱式结构建筑、极夜中的冰山......当这些孤独又寒冷的意象融汇在一个画面当中,舞台自然而然地就有了雏形——两侧是简化的立柱结构,中间是破碎的墙体,其后是冰山与枯树,冰冷而不宜居的质感油然而生。
灯光设计徐肖寰展示灯位图
而在灯光设计孔庆尧看来,如果舞美设计是将种种意象融汇于一隅,创造出戏剧演出的场域并奠定情感基调,那么,灯光设计则是尽可能地将戏剧内涵外化,用光来表达角色的情感。
《春之觉醒》是一部反差对比非常强烈的作品,极其适合用光的语汇进行辅助性表达。剧中的角色往往是用台词来描绘一个真实的世界,但演唱和舞蹈的部分却是在表现主人公内心所臆想的世界。在版的《春之觉醒》中,导演Spencer更加强调这种反差,因而孔庆尧在进行灯光处理时便格外注重拉开对比,试图极力表现出少男少女色彩斑斓的内心世界与残酷冰冷的现实之间的反差、青春的冲动与社会的束缚之间的碰撞,大幅提升了整部戏剧的情感张力。
舞台道具的丰富“内心戏”
在新版舞美方案中,为赋予舞台空间以更宽广的想象力,徐肖寰使用了很多有趣的机关与道具,藏在趣味背后的则是对戏剧的深度阐释。
舞美设计徐肖寰手持镜子模型
“镜子”是最先出现在观众面前的道具。Wendla在镜子旁痛诉自己内心的无助与彷徨。被生活的锁链拉扯,无法把握自己人生的方向,这样的迷茫是每个人在青春期的必经之路。在徐肖寰眼中,镜子可以让Wendla直视自己生活,也能够在Wendla和观众之间建立起情感连接,让观众能够切身体会到主人公的痛苦。因此,版的《春之觉醒》将版中写实的镜子替换成内嵌有灯管的中空镜,在加强视觉效果的同时,能够强化情感的穿透力和渲染力。
灯光设计孔庆尧展示椅子下的镜子
“椅子”则是演出中反复出现的重要道具,版的《春之觉醒》完全沿用了版演出时的椅子,甚至还额外加添了几把。透过镜头,不难发现每把椅子的细节各不相同,破损毛糙,伤痕各异;同时,每把椅子下还藏着一个小镜子,在灯光的反射下,能够形成“手持的光”与演员、观众互动。这些椅子其实是剧中人的缩影,指代了每一个少年少女,被时代抹去了不同的棱角,镜子所反射的光线亦代表演员在不同剧情时刻的心声,同时可以提供给演员一个心理暗示以更好的融入角色与舞台。
“长着树的钢琴”同样是《春之觉醒》中极具代表性的道具之一,它曾在版《春之觉醒》的舞台上短暂出现,而在年版本中,树的样貌随着剧情的推移不停地变换,得以传达出更为丰富的感性情绪——既有枯树的状态,也有秋叶飘落的场景,亦有男女主初见时满是夏花的情形。这棵树不仅仅是充满创意的道具,更像是一个承载着时间和情感的演员,与故事情节不断发生互动。
与钢琴柔情意象形成强烈对比的,是舞台上森林里的树木。根根笔直,充满着工业气息,与自然界中野蛮生长的森林截然不同。这些规格化的树木是剧中父母和老师所希望孩子们成为的样子,符合标准却也丧失了本真的个性。此外,树枝的设计十分精妙,一旦触动机关,便会与树干垂直,演化成墓地中的十字型墓碑,达到了“一个道具,多中用途”的效果。
空间与情感是舞台光线的奥义
音乐剧的舞台场景是快速切换的,因此舞台上的光影往往不仅具有符号化的特征,亦要起到空间分割的效果,代表着角色此时此刻所处的空间。对于《春之觉醒》来说,灯光的调度更是需要帮助人物实现在内心空间与真实世界间的不停转换。利用光线的形态、颜色、移动的组合与变化,孔庆尧巧妙而自然地向观众指明了当下场景的不同。
在《春之觉醒》中,方形的光束代表着“家”,既表示一个真实的室内空间,又指代剧中社会的禁锢;圆形的光束代表着户外场所与少男少女们所渴望的自由;窗格的投影表示学校与古板的教条;半实半虚的光线则暗指着精神世界与现实世界的交汇。
而不同的色彩会给人类带来不同的视觉刺激,从而生发不同的情绪,影响着戏剧的情感渲染与渗透。孔庆尧在开场时采用蓝色光,暗示了整部戏剧深沉的情感基调,并通过定点光与侧向光的处理打造整体氛围,使得观众的情绪感受能够连贯延续。在剧情不断推进的过程中,不断更换的光线色彩也渲染出不同的情绪氛围。例如,艳丽的颜色反映了少年们的青春躁动,粉色代表了林中少女们的恋爱心绪,深蓝色调的母亲与浓红色调的父亲则暗示了家长带给主角的压迫与恐惧。
不仅如此,灯光的巧妙运用可以极大地丰富戏剧的呈现效果。当少女哭诉她的悲惨遭遇时,随着人偶的出现,灯光设置了一系列变化——一束天光缓缓打开,表示门的开启;庞大的投影指代恶劣的父亲;两侧的逆光将父亲的“阴影”投射进观众席,配以血红色彩,让观众能够亲身体验少女所承受的恐惧。最为精彩的是,在Moritz饮弹自尽时,孔老师用全场大亮的炫光代替了枪声,带来震撼的感官效果,同时也展现了天国的宁静。
如果这座舞台曾经打动过你
如果你还对“成长”有无数的诘问
那么
春之觉醒,即将归来
主创团队
出品人费元洪、丁垦KenDingledine
制作人薛敏
导演、编舞斯宾塞·里夫SpencerLiff
音乐总监菲兹·沙普尔FizShapur
中方导演、编舞刘晓邑
中方音乐总监余宏
剧照摄影:郑天然、王琪舒
现场活动摄影:唐卓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aoerqiaomojiye.com/qyks/68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