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鞘膜积液

必知培训临床麻醉操作常规


临床麻醉操作常规本文主要介绍局部浸润麻醉、神经阻滞麻醉、椎管内阻滞麻醉、全身麻醉、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等专业技术操作常规。第一节局部浸润麻醉一、适应证适用于体表短小手术、创伤性检查和治疗技术。二、禁忌证(1)局麻药过敏。(2)精神状态异常者和不合作患者。(3)主要区域感染。三、操作方法(1)常规皮肤消毒,铺无菌手术巾。(2)一般在切口的一端以7号长针头作皮内注射,使局部皮肤呈橘皮样皮丘,然后以长针作逐层皮下、肌层浸润,使整个手术区域达到充分浸润。四、常用药物及给药方法见表14-1。表14-1常用局麻药浓度及最大剂量①高比重;②最大剂量(除外蛛网膜下腔阻滞和表面麻醉):普鲁卡因为14mg/kg,利多卡因(含肾上腺素)为7mg/kg,布比卡因<2mg/kg,罗哌卡因<3mg/kg。五、并发症及其防治1.局麻药中毒反应原因:绝对过量与相对过量。前者指一次注射量超过最大剂量值,后者系药物吸收、分解变化而致的总注射量虽未超过安全值,但血液中局麻药浓度已达到引起毒性反应水平。临床表现:主要为中枢神经系统由兴奋到抑制,最后致循环系统衰竭的一系列由轻渐重的临床表现。治疗: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1)停止用药。(2)保持呼吸道通畅,给氧。(3)兴奋、惊厥病人应静脉注射镇静剂,如咪达唑仑0.05~0.1mg/kg或地西泮5~10mg,或缓慢静注2%硫喷妥钠1~2mg/kg,如仍不能控制惊厥,则静注琥珀胆碱1~2mg/kg,同时行人工控制呼吸。(4)循环支持。(5)一旦发生呼吸心跳骤停,立即现场心肺复苏。2.局麻药高敏反应高敏反应的特点是剂量与症状极不相称,除一般毒性反应症状和体征外,也可突然发生晕厥、呼吸抑制甚至循环虚脱。高敏反应的发生常与病人的病理生理状况及周围环境的影响有关,如脱水、酸碱失衡、感染及室温过高等,其治疗与中毒反应处理相同。3.局麻药变态反应原因:局麻药作为一种附着素,与蛋白或多糖结合后,成为一种产生抗体的抗原,从而在第二次再使用该药时,产生抗原抗体反应。临床表现:轻者局部可见荨麻疹、湿疹、皮肤神经性水肿,重者可发生喉水肿、支气管痉挛、过敏性休克和昏迷等。上述症状可在注射后立即发生,亦可延迟发生。治疗:对症支持治疗。(1)停止用药。(2)保持呼吸道通畅,给氧。(3)选择性应用皮下或肌注肾上腺素,肌注苯海拉明或异丙嗪,及静注地塞米松或氢化可的松。(4)有支气管痉挛者给予氨茶碱治疗。(5)出现血流动力学紊乱者,给予循环支持。六、注意事项(1)询问过敏史,需要时做皮肤敏感试验。(2)严格执行药品查对制度。(3)严格计算单位时间内局麻药的安全用量,杜绝愈量。(4)注药前仔细回抽,防止局麻药误入血管内。(5)精确计算辅助肾上腺素剂量(1∶至1∶)。对高血压病、冠心病、甲亢病人及行躯体未端部位的手术,局麻药内不宜加用肾上腺素。(6)麻醉期间严格观察病情,并备有气道管理、人工通气及循环支持条件。第二节颈丛神经阻滞一、适应证(1)颈浅丛阻滞只适用于颈肩部浅表手术。(2)颈深丛阻滞适用于颈部短小手术:如甲状腺手术,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喉切除术,颈椎手术,颈部淋巴结活检或切除术,气管造口术。二、禁忌证(1)病人拒绝接受、精神过度紧张、完全不能合作者及小儿。(2)穿刺部位感染患者。(3)颈部巨大肿块且并发气管受压或气管移位,难以维持气道通畅者。(4)颈椎损伤、脱位等颈部需制动患者。(5)禁忌同时行双侧颈深丛阻滞。三、操作方法(1)麻醉前向病人解释麻醉有关问题,争取患者的信任和配合。(2)准备好麻醉机、供氧、气管插管器具及急救药品。(3)穿刺点定位:患者去枕平卧,头偏向对侧,双上肢自然平放于身体两侧。麻醉科医师立于患侧,嘱患者做抬头运动,显露胸锁乳突肌,定其后缘中心为C4穿刺点;乳突尖下方1.5cm,胸锁乳突肌后缘C2穿刺点;C2、C4连线中点即为C3穿刺点。(4)颈浅丛阻滞:体位同上,常规消毒。用4cm25G穿刺针在C4穿刺点处垂直进针,遇有轻度落空感提示达到胸锁乳突肌的筋膜下,回抽无血液、气体、脑脊液,即可注药8~10ml。(5)颈深丛阻滞:体位同上,常规消毒。用25G穿刺针分别在C2、C3、C4穿刺点处垂直进针,直至针尖抵达相应颈椎横突,回抽无血液、气体、脑脊液,即可注药各穿刺点3~5ml。根据手术需要,一般仅需阻滞1~2个点。(6)改良颈深丛阻滞:体位同上,常规消毒。在C4穿刺点处垂直进针,针尖抵达C4横突,回抽无血液、气体、脑脊液,即可注药6~8ml。四、常用局麻药根据不同患者个体化用药:1%利多卡因+0.1%丁卡因;1%利多卡因+0.25%布比卡因;0.25%布比卡因;0.25%~0.%盐酸罗哌卡因。五、并发症及其防治(1)局麻药毒性反应、高敏反应及变态反应。(2)全脊髓麻醉或高位硬膜外阻滞:一旦发生,立即畅通气道,给予呼吸循环支持治疗。(3)喉返神经阻滞:可有声音嘶哑或失音,亦可有轻度呼吸困难,短时间内可自行恢复。(4)膈神经麻痹:膈神经(由C4及C3、C5小分支组成)被同时阻滞所致,可出现胸闷和呼吸困难,吸氧后即可缓解,必要时进行人工通气。(5)椎动脉刺伤后血肿形成:穿刺和注药时注意回抽,一旦发生椎动脉刺伤,立即停止注药,并压迫止血。(6)Horner综合征:星状神经节阻滞所致,表现为患侧眼睑下垂,瞳孔缩小,眼球下陷,眼结膜充血,鼻塞,面微红,不出汗等症状。一般不需特殊处理,可自行恢复。六、注意事项同局部浸润麻醉第四节臂丛神经阻滞一、适应证(1)肌间沟法臂丛阻滞:适于上臂中、上1/3以下及桡侧手术,易于出现尺侧阻滞不全。(2)锁骨上法臂丛阻滞:适于上臂上1/3以下的手术,上臂上1/3部位常出现阻滞不全。(3)腋路法臂丛阻滞:适于肘关节以下的手术,易于出现桡侧阻滞不全。(4)上肢慢性疼痛的镇痛与治疗。二、禁忌证(1)穿刺部位有感染病灶。(2)病人精神过度紧张或不合作者;小儿科在基础麻醉下进行。三、操作方法(1)麻醉前做好麻醉机、氧气、气管插管及急救药品的准备,向患者做好解释沟通,取得患者的信任与配合。(2)肌间沟法臂丛阻滞。患者去枕仰卧,头偏向对侧,患侧肩下垫薄枕,双上肢紧贴身旁。在胸锁乳突肌后缘触及前、中斜角肌与肩胛舌骨肌共同构成的一个三角形间隙。选择间隙靠近底边为穿刺点。常规消毒后,用25G穿刺针垂直穿刺,针尖略向下向后推进。当患者诉有异感时停止进针,回抽无血液、气体和脑脊液,固定针头并注入局麻药15~25ml。若肩胛舌骨肌触摸不清,可在锁骨上2cm处进行穿刺。(3)锁骨上法臂丛阻滞。体位同肌间沟法,锁骨中点上缘触及锁骨下动脉搏动,此点外侧0.5cm、锁骨中点上缘1~1.5cm处即为穿刺点。常规消毒皮肤,用25G穿刺针穿刺,针尖指向第3胸椎:向内、向后、向下,深度一般为1~2.5cm。进针过程中发生异感,回抽无血液、气体和脑脊液,注入局麻药15~25ml。(4)腋路法臂丛阻滞。患者去枕平卧,患肢外展90°,屈肘90°,显露腋窝,在腋窝处触及腋动脉搏动,取搏动最强烈段为穿刺点。常规消毒皮肤,以手指固定腋动脉,持25G穿刺针紧贴动脉旁穿刺,可见针尖随动脉搏动而明显摆动,亦可出现异感。然后固定针头,回抽无血即可注入局麻药20~40ml,并按摩局部。四、常用药物同颈丛神经阻滞。五、并发症的防治(1)局麻药毒性反应、高敏反应及变态反应。(2)肌间沟法臂丛阻滞可出现膈神经阻滞、喉返神经阻滞及星状神经节阻滞,其临床表现及处理同“颈丛神经阻滞”。(3)气胸:肌间沟法臂丛阻滞后患者出现胸闷,即应进行双肺对比听诊。若患者患侧呼吸音明显减弱,伴有呼吸困难,应及时进行X线检查。肺压缩≤20%可进一步观察,同时吸氧,待其自然恢复;若肺压缩≥20%并有显著的临床症状应考虑胸腔闭式引流。(4)肌间沟法尚有误入蛛网膜下腔或硬膜外腔的可能,应加强意识、呼吸和循环的监测。六、注意事项同局部浸润麻醉。第五节蛛网膜下腔阻滞一、适应证下腹部、盆腔、肛门会阴部、下肢手术。二、禁忌证(1)绝对禁忌证:休克、穿刺部位和/或严重全身性感染、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及其后遗症、颅内高压、严重高血压、严重水电解质及酸碱紊乱、恶病质、脊椎畸形和或外伤、脊髓肿瘤患者。(2)相对禁忌证:凝血功能异常、老年人、孕产妇、儿童、心脏病、高血压及不合作患者。三、操作方法(1)麻醉前做好麻醉机、氧气、气管插管及急救药品的准备,向患者做好解释沟通,取得患者的信任与配合。(2)体位安置:患者侧卧,头前屈垫枕、背部贴近手术台缘并与之垂直,双手抱膝使膝部贴近胸腹壁。若患肢不能屈曲,可取被动体位,健肢屈曲。肛门会阴部手术亦可取坐位。(3)选择穿刺点:两侧髂嵴连线与脊柱相交于L3、L4棘突间隙或L4棘突,不同个体稍有差异。以此为参照,根据麻醉需要选择L2-3、L3-4、L4-5为穿刺点。(4)穿刺方法:椎管内穿刺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技术。常规皮肤消毒(上至肩胛下角,下至尾椎,两侧至腋后线),然后检查穿刺针与枕芯是否匹配,在所选择的穿刺部位进行局麻。穿刺成功后,腰穿针内可见脑脊液回流。一般在30s左右注完麻醉药。局部覆盖无菌敷料。直入穿刺法解剖层次:腰穿针依次经过皮肤、皮下组织、棘上韧带和棘间韧带、黄韧带、硬脊膜和蛛网膜而进入蛛网膜下腔。侧入穿刺法解剖层次:在棘突间隙中点旁开1~1.5cm处穿刺,穿刺针以75°向棘突间孔进针,经皮肤、皮下组织、黄韧带、硬脊膜和蛛网膜而进入蛛网膜下腔。(5)调节阻滞平面:综合利用影响阻滞平面的各项因素调节平面:穿刺间隙、穿刺针斜面方向、药物比重与体位、药物浓度/容积/性能/注药速度等。四、常用药物见表14-1。表14-1常用局麻药浓度及最大剂量①高比重;②最大剂量(除外蛛网膜下腔阻滞和表面麻醉):普鲁卡因为14mg/kg,利多卡因(含肾上腺素)为7mg/kg,布比卡因<2mg/kg,罗哌卡因<3mg/kg。五、并发症的防治1.低血压原因:①交感神经阻滞,血管扩张,血容量相对不足。②阻滞平面超过T4,心脏交感神经阻滞。③牵拉内脏引起迷走神经反射。对策:①加速补液;②吸氧;③血管活性药应用;④合并心率减慢考虑应用阿托品。2.呼吸抑制原因:阻滞平面超过T4,引起肋间肌麻痹,抑制胸式呼吸;超过C4,引起膈肌麻痹,抑制腹式呼吸;全脊麻时,肋间肌与膈肌同时麻痹,呼吸暂停。对策:维持气道通畅,面罩供氧,全脊麻应立即气管插管人工通气,同时给予循环支持治疗。3.恶心呕吐原因:呼吸、循环抑制引起脑缺血缺氧,内脏牵拉引起迷走神经功能亢进。对策:吸氧,纠正低血压,小剂量镇痛镇静药可用于那种牵拉反射,必要时给予镇吐药。4.腰麻后头痛(PDPH)其一,低颅内压性头痛。原因为脑脊液外漏。处理措施包括消除顾虑,卧床休息,静脉补液,早期进食饮水。需要时给予镇静、镇痛药或辅以针灸治疗,必要时选择硬膜外血补丁治疗。其二,高颅内压性头痛。原因为化学药物刺激引起假性脑膜炎或化脓性脑脊膜感染。应积极采取对症支持治疗。5.尿潴留原因:S2-S4神经阻滞恢复较晚、术后疼痛。对策:按摩、针灸,必要时导尿。6.脑神经受累原因:术后2~21d,主要是展神经和/或面神经伸展或受压,引起斜眼和复视。对策:维生素B组药物及对症治疗。7.马尾神经综合征原因:穿刺损伤或局麻药的毒性作用。对策:对症支持治疗,一般数周或数月内恢复。8.粘连性蛛网膜炎原因:可能与局麻药配置过程中的浓度、纯度及渗透压改变有关。对策:对症支持治疗,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手术治疗效果不佳。9.脊髓炎原因:局麻药对含髓磷脂组织的影响。对策:对症支持治疗,可能完全恢复,也可能导致终生残疾。六、注意事项(1)严格掌握适应证。(2)严格执行无菌技术。(3)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强调麻醉前开放静脉通道。(4)严格掌握药物剂量。(5)严密观察病情,及时调控阻滞平面。(6)严密防治并发症。第六节硬膜外腔阻滞一、适应证主要适于腹部手术。颈部、上肢和胸部手术也可考虑,但麻醉管理十分复杂。此外,凡适合蛛网膜下腔阻滞的手术也可考虑硬膜外阻滞。二、禁忌证同蛛网膜下腔阻滞,尤其禁忌用于抗凝治疗或凝血机制障碍的患者。三、操作方法(1)做好麻醉前准备及解释沟通工作。(2)体位安置同蛛网膜下腔阻滞。(3)选择穿刺点:原则上应选择手术切口中点相应的脊神经节段上下一个间隙,例如胸壁手术选择T4-T5;上腹部手术选择T8-10;下腹部、盆腔手术及下肢手术选择L2-L5。(4)穿刺方法:常规消毒铺巾,确认穿刺针和针芯的匹配性。穿刺过程中突破黄韧带时常用明显的落空感,亦可选择悬滴法或以空气作为阻力消失媒介。若需采用连续硬膜外阻滞,根据手术需要向头侧和/或尾侧置管3~5cm。直入法穿刺所经解剖层次:穿刺针经皮肤、皮下组织、棘上韧带和棘间韧带、黄韧带进入硬膜外腔。侧入法穿刺所经解剖层次:穿刺点距离中线1cm,经皮肤、皮下组织,斜向黄韧带进针,突破黄韧带即可。四、常用药物见表14-1。强调常规应用实验性剂量,如2%利多卡因3ml。为了改善麻醉质量,消除牵拉反射,可选择性应用咪达唑仑、丙泊酚、阿片类镇痛药、氟哌利多等作为辅助用药。五、并发症的防治(1)局麻药毒性反应、高敏反应及变态反应的防治同局部浸润麻醉。(2)全脊麻:一旦发生,立即给予呼吸循环支持。呼吸循环骤停患者,立即进行现场心肺复苏。(3)低血压、心率减慢的防治同蛛网膜下腔阻滞。(4)脊髓、脊神经根损伤:多系穿刺损伤所致,一般给予对症支持处理。(5)硬膜外血肿:对反复穿刺及穿刺过程中有出血的患者应加强术后随访,若出现神经功能恢复异常缓慢,即应警惕。需要时尽早进行CT或MRI检查。一旦确诊,尽早手术。(6)硬膜外脓肿:患者多伴有高热、白细胞升高计数、背部剧痛、进行性加重的脊髓压迫症状,CT/MRI检查可帮助诊断。一旦确诊,应尽早手术减压引流并给予足量敏感度抗生素。(7)脊髓前动脉综合征:诱因包括3方面:脊髓前动脉原有基础病变;局麻药中肾上腺素含量过高;麻醉期间长时间低血压。重在预防。(8)断针、断管:重在预防六、注意事项同蛛网膜下腔阻滞。第七节蛛网膜下腔硬膜外腔联合阻滞一、适应证下腹部手术,髋关节、下肢手术,盆腔、肛门会阴部手术,以及分娩镇痛。二、禁忌证不适合蛛网膜下腔阻滞及硬膜外阻滞的患者,同样不适合蛛网膜下腔硬膜外腔联合阻滞。三、操作方法(1)做好麻醉前准备及解释沟通工作。(2)体位安置同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3)选择穿刺点同蛛网膜下腔阻滞。(4)穿刺方法1)一点法(SST):一般选择L3-L4间隙,硬膜外穿刺针成功到达硬膜外腔后,选择笔尖式蛛网膜下腔穿刺针,采用“针内针”穿刺技术,完成蛛网膜下腔穿刺后注入局麻药并退出穿刺针,然后经硬膜外穿刺针置入硬膜外导管3~5cm,拔出硬膜外针,固定导管。2)双点法(DST):通常先在L2-L3或更高穿刺点穿刺置入硬膜外导管,在L3-L4或L4-L5间隙进行蛛网膜下腔阻滞。四、常用药物见表14-1。表14-1常用局麻药浓度及最大剂量①高比重;②最大剂量(除外蛛网膜下腔阻滞和表面麻醉):普鲁卡因为14mg/kg,利多卡因(含肾上腺素)为7mg/kg,布比卡因<2mg/kg,罗哌卡因<3mg/kg。五、并发症的防治可发生所有蛛网膜下腔阻滞和硬膜外腔阻滞相关并发症,如低血压、呼吸抑制、蛛网膜炎等。重在预防。六、注意事项(1)严格掌握适应证。(2)严格执行无菌技术。(3)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强调麻醉前开放静脉通道。(4)如果蛛网膜下腔阻滞后,不能顺利置入硬膜外导管,应立即拔出联合穿刺针,置患者于平卧位,及时调控蛛网膜下腔阻滞平面,严密防治并发症。(5)通常在蛛网膜下腔阻滞平面开始消退或手术结束实施术后镇痛时,才经硬膜外导管注药。(6)经硬膜外导管给药应注意3个问题1)注药前常规回抽,以排除导管前端进入蛛网膜下腔或血管的潜在风险。2)常规给予试验剂量并严格观察患者对硬膜外用药的反应。3)强调分次给药,以防阻滞平面扩散过广。第八节骶管阻滞一、适应证主要适于肛门、直肠和会阴部手术二、禁忌证骶裂孔畸形或穿刺部位感染。三、操作方法(1)做好麻醉前准备及解释沟通工作。(2)安置体位。可选择侧卧位(同蛛网膜下腔阻滞)或俯卧位。(3)穿刺点定位:用手指触摸尾骨尖,再沿尾骨中线向上3~4cm即两骶角之间,触及“U”或“V”型骶裂孔。骶裂孔常与两侧髂后上棘连线构成等边三角形。第四,穿刺方法:常规消毒铺巾,在骶裂孔中央行局部浸润麻醉,用16G或18G粗短针与皮肤呈45°,经皮肤、皮下组织、骶尾韧带进入骶管,此时注入盐水无阻力,回吸无血及脑脊液即可注入试验剂量3ml。5min后无脊麻现象,骶尾部皮肤感觉明显减退,将剩余局麻药20ml一次注入。四、常用药物1%利多卡因+0.2%丁卡因,或1%利多卡因+0.25%布比卡因。五、并发症的防治(1)局麻药毒性反应、高敏反应或变态反应。(2)局麻药误入蛛网膜下腔:重在预防。六、注意事项(1)穿刺针尖不得超过髂后上棘连线(S2水平),降低刺破蛛网膜下腔的风险。(2)骶管腔血运丰富,若回抽有血应放弃。另选择L4-L5行硬膜外阻滞,向尾侧置管。第九节基础麻醉一、适应证(1)不合作的小儿或精神极度紧张的患者。(2)全麻诱导前用药,缩短或缓解兴奋期症状,减少全麻药剂量。二、禁忌证无绝对禁忌证。相对禁忌与所选药物相关。三、常用药物(1)丙泊酚:1~2mg/kg静脉注射,并以25~75μg/(kg·min)静脉输注。(2)依托咪酯0.15~0.3mg/kg静脉注射,并以0.12~0.2μg/(kg·min)静脉输注。(3)氯胺酮4~6mg/kg肌注或1~2mg/kg静脉注射,并以0.01~0.05mg/(kg·min)静脉输注。此外,小剂量氯胺酮0.15mg/kg也可用于超前镇痛或作为多模式镇痛中。四、并发症的防治(1)呼吸抑制:尤其易于发生于小儿、老年或体弱患者。预防措施在于掌握给药剂量和速度,疑有呼吸抑制时,立即给氧,必要时需行呼吸支持。(2)呕吐、反流和误吸。原因:多发生在麻醉诱导期和恢复期,与饱胃、麻醉药物作用、咽喉部刺激、挤压腹部脏器等因素相关。危害:可导致气道梗阻、气道痉挛呼吸困难、化学性肺炎甚至窒息。预防:严格执行术前禁食,应用抗胆碱药物,提高手术操作技术水平。对饱胃患者应提高警惕,若需气管内插管应施行环状软骨压迫。处理:一旦发生呕吐,应立即将患者头偏向一侧,及时清除呕吐物,出现支气管痉挛及其他并发症时,积极进行对症支持治疗。(3)喉痉挛:多发生于气道或颈部软组织感染、口腔或咽喉部手术患者,应针对原因和症状采取相应有效的防治措施。(4)注射部位无菌性炎症:严格限于肌内或静脉注射。一旦发生,积极对症治疗并防治感染。五、注意事项(1)药物剂量个体化,以达到进入睡眠而不影响呼吸、循环功能为宜。(2)除氯胺酮外,其他静脉麻醉药均无明显镇痛作用,手术和气管插管等操作不能在单纯基础麻醉下施行。氯胺酮基础麻醉也仅适于体表短小手术,且常需与其他静脉麻醉药合用。(3)给药后严密观察血流动力学及呼吸状态的变化。第十节全凭静脉麻醉一、适应证与禁忌证适用于各类手术,无绝对禁忌,但须根据患者病情选择无禁忌的药物。二、常用药物1.镇静催眠类药物(1)咪达唑仑:特点为水溶性,少有组织刺激。有良好的抗焦虑、顺行性遗忘和抗惊厥作用。全麻诱导剂量为0.05~0.2mg/kg。(2)丙泊酚:特点为时效短,苏醒迅速而安全,无药物蓄积作用。常用剂量为1~2.5mg/kg静脉注射,50~μg/(kg·min)静脉输注维持。(3)依托咪酯:特点为诱导和苏醒平稳,对呼吸和循环系统抑制作用轻微,可降低地颅内压。全麻诱导剂量为0.1~0.4mg/kg。2.阿片类药物(1)芬太尼:特点为脂溶性高,单次注射起效快,作用时间短,对心肌收缩力无抑制作用,无组胺释放作用。全麻诱导剂量为0.1~0.2mg,术中维持可每30~60min给药50~μg。(2)舒芬太尼:半衰期较芬太尼短,但镇痛作用持续时间长1倍,原因是其代谢产物去甲舒芬太尼镇痛效应与芬太尼相当,等剂量用于麻醉诱导时,其循环系统更稳定。大剂量用于心胸外科、神经外科等复杂的大手术,中等剂量2~8μg/kg用于复杂普通外科手术。(3)瑞芬太尼:起效快、作用时间短、恢复快易于、代谢不依赖肝肾功能、重复应用或持续输注无蓄积以及可降低颅内压是其优势。麻醉诱导剂量为2~4μg/kg,维持剂量为0.25~2μg/(kg·min)。3.右美托嘧啶右美托嘧啶是高选择性α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作用于蓝斑α2受体产生镇静催眠作用,作用于蓝斑和脊髓内的α2受体产生镇痛和解交感作用。其消除半衰期为2~3h,输注10min半衰期为4min,输注8h则为min。其清除率与身高有关,不受年龄、体重或肾衰竭的影响。对缺血性心肌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但心脏传导阻滞和严重心功能不良患者慎用。右美托嘧啶的临床应用包括4方面:(1)麻醉前用药:麻醉前15min给予0.33~0.67μg/kg静脉注射。(2)麻醉维持:负荷剂量0.17μg/(kg·min),10min内输完,然后以0.01μg/(kg·min)持续输注。可减少镇静剂和镇痛药用量,但应注意低血压和心动过缓。(3)短小手术的镇静:0.7μg/(kg·min)持续输注维持BIS指数在70~80之间。(4)ICU镇静:用于ICU机械通气患者的镇静效果优于丙泊酚,可改善PaO2/FiO2比值,减少阿片类药物用量。负荷剂量为2.5~6μg/kg于10min内缓慢给药,继以0.1~1μg/(kg·h)维持。4.肌松药(1)去极化肌松药(琥珀胆碱):常用于麻醉诱导,剂量为1~2mg/kg静脉注射。对于截瘫、大面积烧伤、严重软组织损伤的患者禁用。(2)非去极化肌松药:包括苄异喹啉类、甾类。其中,罗库溴铵是目前起效时间与琥珀胆碱最接近的肌松药。三、操作方法1.麻醉诱导静脉快速序贯诱导(RSI)是目前最常用的诱导方法。患者充分吸氧去氮后,给予镇静剂是患者神志丧失,随即扣紧面罩,继之给予阿片类药物,然后给予肌松剂,进行气管插管。其他诱导方法包括保持自主呼吸的诱导、清醒插管后再诱导、吸入麻醉诱导,以及小儿麻醉诱导可选择口服咪达唑仑、肌注氯胺酮或经皮给予芬太尼等。2.麻醉维持(1)麻醉维持与麻醉诱导应该密切衔接,了解和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aoerqiaomojiye.com/qyks/5813.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