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小儿鞘膜积液 > 鞘膜积液科室 > 儿科护理学第二三五章
当前位置: 小儿鞘膜积液 > 鞘膜积液科室 > 儿科护理学第二三五章
第二章:生长发育
第1节:小儿年龄分期及各期特点
1.胎儿期:从受精卵形成到小儿出生为止称为胎儿期。
2.新生儿期:自胎儿娩出,脐带结扎时开始至满28天为新生儿期。(发病率和死亡率高。)
3.围生期:胎龄满二十八周体重大于等于1千克,至出生后七足天,称为围生期。是小儿生命遭到最大危险的时刻,死亡率最高。围生期的死亡率是衡量产科和新生儿科质量的重要标准。
4.婴儿期:自出生到满1周岁之前称为婴儿期,是生长发育第一高峰期。
5.幼儿期:自1周岁到满三周岁之前称为幼儿期。
6.学龄前期:自3周岁至6~7周岁入小学前成为学龄前期。
7.学龄期:从入小学起6~7周岁至青春期称为学龄前期,是长知识接受文化教育的重要时期,是小儿心理发展的一个重大转折时期。
8.青春期:从第二性征出现到生殖功能基本发育成熟,身高停止增长为青春期,一般为10~20岁。青春期是从小而向成人的过渡时期,形体增长出现第2次高峰,同时生殖系统的发育加速并景区渐趋成熟。
第2节:小儿生长发育规律及其因影响因素
一、生长发育规律
(一)生长发育的连续性和阶段性
体格增长前3个月最快,生后一年为第1个生长高峰以后,生长速度逐渐减慢,至青春期又猛然加快,出现第2个生长高峰。
(二)系统器官发育的不平衡性
神经系统发育较早,生殖系统发育较晚。
(三)生长发育的顺序性
生长发育通常遵循由下到上,由近到远,由粗到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和规律。
(四)生长发育的个体差异
小儿的生长发育水平虽然有一定的正常范围,但所谓正常值不是绝对的。
二、影响生长发育的因素
(一)遗传因素
(二)环境因素
(1)营养(2)孕母情况(3)家庭环境(4)社会环境(5)疾病和药物
三、小儿体格生长及评价
(一)体格生长评价指标
1.体重:
(1)体重男婴平均出生体重为3.33±0.39kg,女婴为3.24±0.39kg。
(2)2岁儿童体重约为12kg
(3)儿童体重计算公式:
①1~6个月=出生体重+月龄×0.7
②7~12个月=6+月龄×0.25
③2~12岁=年龄×2+8
2.身高(长):
正常值:新生儿出生时身长平均为50cm
3.上臂围:
定义:上臂围指沿眉峰与尺骨鹰嘴连线中点水平绕上臂一周的长度。
上臂围测量筛查5岁以下小儿营养情况:13.5cm为营养良好,12.5~13.5cm为营养中等,12.5cm为营养不良
4.头围:
定义:头围指经眉弓上方、枕后结节绕头一周的长度。
正常值:出生平均32~34cm,头围过小提示:发育不良,头部过大提示:脑积水
5.胸围:
定义:胸围指沿乳头下缘经肩胛角下缘绕胸一周的长度。
正常值:出生时胸围32cm,一岁左右胸围约等于头围
6.腹围:
定义:腹围指平脐水平绕腹一周的长度。
(二)骨骼发育
1.头颅骨发育正常值:颅骨缝于3~4个月闭合,前臼最迟于两岁闭合
2.婴儿期囟门异常几种情况、分别见于什么疾病?
①前囟早闭/过小:脑发育不良
②前囟闭合延迟/过大:佝偻病、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
③前囟饱满:脑积水、脑炎、脑膜炎、脑肿瘤
④前囟凹陷:脱水者
3.脊柱发育正常值:3个月出现颈椎前凸,6个月出现胸椎后凸,1岁出现腰椎前凸
4.牙齿发育正常值:三岁前乳牙出齐
四、小儿神经心理发育
(一)神经系统的发育
1.小儿神经系统的发育规律:
①胎儿期发育特点:胎儿期神经系统发育领先,其中以脑的发育最迅速。
②生长时期脑组织耗氧大。
③先天反射:出生时小儿有觅食、吸吮、拥抱、握持等先天性反射。
④后天反射:出生两个月后,形成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条件反射,3~4个月出现兴奋性和抑制性条件反射。
⑥皮质抑制功能:2~3岁,皮质抑制功能逐渐发育完善,7~14岁,皮质抑制调节功能达到较成熟水平。
(二)运动的发育
1.小儿运动发育的规律
①平衡和大运动:
小口诀:二(个月)抬、四(个月)翻,六(个月)坐、七(个月)滚、八(个月)爬、周(一岁)会走。
②精细运动:
2个月握拳姿势逐渐松开;3~4个月握持反射消失,可取物;6~7个月可单手抓物;9~10个月可用拇指食指取物;12~15个月可用汤匙,乱涂画;18个月可叠2-3块积木;2岁可叠6-7块积木,一页一页地翻书;3岁可临摹简单图形;4岁可单独穿脱简单衣服;5岁可学习写字。
第三章健康促进
第1节:各年龄期小儿的健康促进及具体措施
一、胎儿的保健
(一)产前保健
1.通过婚前遗传咨询避开危险因素等方法预防胎儿遗传性疾病与先天畸形。
2.保证胎儿充足营养。
3.保证孕母良好的生活环境。
4.避免孕母出现妊娠期并发症。
(二)产时保健重点是注意预防产伤及产时感染。
(三)胎儿期心理卫生注意做好优生准备及适宜的胎教。
二、新生儿特点及保健
(一)新生儿的特点
新生儿身体各组织和器官的功能发育尚不成熟,对外界环境变化的适应性和调节性差,抵抗力弱,易患各种疾病,且病情变化快,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
(二)新生儿的保健
1.产后保健预防并及时处理新生儿缺氧、窒息、低体温、低血糖低血钙和颅内出血等情况。
2.居家保健做好家庭访视;指导家长合理喂养;注意新生儿保暖及日常清洁卫生;帮助家长选择合适的衣被;告知家长观察新生儿异常状况;避免新生儿感染及窒息;按时预防接种;筛查先天性疾病;通过反复的视觉和听觉训练,建立各种条件反射。
三、婴儿特点及保健
(一)婴儿的特点
婴儿的生长发育是出生后最迅速的,而其消化和吸收功能尚未发育完善,故易出现消化功能紊乱和营养不良等疾病。随着月龄的增加,婴儿通过胎盘从母体获得的免疫物质逐渐减少,而自身的免疫功能尚未成熟,故易患肺炎等感染性疾病和传染病。
(二)婴儿的保健
1.合理喂养4-6个月以内婴儿提倡纯母乳喂养。部分母乳喂养或人工喂养则首选配方奶
粉。6个月以上婴儿要及时引入其他食品。
2.日常护理包括清洁卫生、衣着、睡眠、牙齿及户外活动的护理。
3.早期教育包括大小便、视听能力、动作及语言的训练。
4防止事故此期常见的事故有异物吸入、窒息、中毒、跌伤、触电、溺水和烫伤等。
5.预防疾病和促进健康切实完成基础免疫,定期为婴儿做体格检查。
6婴儿心理卫生采取适当措施促进婴儿感知觉的发育及建立安全型依恋。
四、幼儿特点及保健
(一)幼儿的特点
感染性和传染性疾病发病率仍较高,事故伤害发生率增加。
(二)幼儿的保健
1.合理安排膳食。
2日常护理包括衣着、睡眠、口腔等护理。
3.早期教育包括大小便、动作、语言、卫生习惯的训练及品德教育。
4.预防疾病和事故。
5.幼儿心理卫生
第五章、小儿健康和营养
第1节:小儿能量与营养素的需要
一、小儿能量需要的标准及特点。
(一)能量的需要
1.基础代谢所需
小儿基础代谢的能量需求比成人高。婴幼儿期,此部分能量所需占总能量的50%–60%。1岁以内婴儿基础代谢所需能量平均每日约kJ/kg(55kcal/kg),以后随年龄增长、体表面积的增加而逐渐减少,7岁小儿每日需kJ/kg(44kcal/kg),12岁时的需要量已接近成人,每日约需kJ/kg(30kcal/kg)。
2.食物的热力作用
食物的热力作用是指进餐后几小时内发生的超过基础代谢率的能量消耗,主要用于体内营养素的代谢(食物消化、吸收、转运、代谢利用和储存)。食物的热力作用与食物成分有关,以蛋白质为最高。
3.活动消耗
小儿活动所需能量与体格大小、活动强度、类别、持续时间等密切相关。活动频繁的小儿与同龄安静的小儿相比,此部分能量需求可高出3–4倍。婴儿每日需63–84kJ/kg(15–20kcal/kg),随着年龄增长、活动量的增加,需要量也增加,至12-13岁时,每日约需kJ/kg(30kcal/kg)。
4.生长发育所需
生长发育所需能量为小儿特有,与小儿的生长速度成正比。1岁以内婴儿体格发育速度最快,此项能量需要相对较多,占总能量的25%–30%。1岁以后随着生长速度逐渐平稳,能量需要随之减少,每日需20kJ/kg(5kcal/kg),至青春期能量需要又大幅增加。增加1kg体重需摄人-kcal(10~kJ)的能量。
5.排泄消耗
一般情况下未完全消化吸收的食物通过排泄所损失的能量不超过总能量的10%,但腹泻或肠道功能紊乱时可增加。
注:以上5个部分能量总和为小儿能量的总需要量。一般基础代谢占50%,排泄消耗占10%,生长和运动所需占32%~35%,食物的热力作用占7%~8%。依据小儿年龄、体重、生长速度来估计每日所需的总能量,新生儿第1周约需kJ/kg(60kcal/kg),第2~3周约需kJ/kg(10kcal/kg)。一般常用的简单计算法:婴儿每日总能量所需约为kJkg以后每3岁减去42kJ/kg,至15岁时约为kJkg(60kcalkg),成人约为kJ/kg(30kcal/kg)。
二、小儿营养素需要的标准
营养素的需要
(一)产能营养素(宏量营养素)
1.蛋白质
主要功能是构成机体组织和器官,次要功能是供能。婴儿蛋白质需要量为每日1.5~3g/kg,其中优质蛋白(动物和大豆蛋白质)应占50%以上。母乳所含蛋白质营养价值高,母乳喂养儿每日需2g/kg,而牛乳喂养儿则需2.5-3.5g/kg,植物蛋白的利用率较低,完全由植物蛋白供给营养的婴儿每日需4g/kg。一般蛋白质所供的能量古总能量的8%一15%,年龄越小该比例越高。小儿膳食的蛋白质来源主要有乳类、蛋类、肉类、豆类及豆制品等。
2.脂类
包括脂肪和类脂,是机体的第二供能营养素。构成脂肪的基本单位是脂肪酸,其中必需脂肪酸(最重要的是亚油酸)对细胞膜功能、基因表达、防治心脑血管疾病和生长发育都有重要作用。膳食中的脂肪主要为中性脂肪(甘油三酯)。小儿膳食中的脂类主要来自母乳、乳制品、蛋黄、肉类、植物油、鱼肝油.坚果类等。脂肪供能占总能量的30%~35%。
3.碳水化合物
碳水化合物是人体最主要的供能物质,婴儿膳食中的碳将水化合物主要为乳糖、果糖、淀粉类,来自乳类、蔬菜水果、蜂蜜、谷类、豆类等。婴幼儿对碳水化合物的需要量相对较多,1岁以内婴儿每日约12g/kg;2岁以后每日约需10g/kg,碳水化合物所供能量占总能量的55%~65%。
(二)非产能营养素(微量营养素)
1.矿物质
(1)常量元素:每日从膳食中摄入矿物质的量在mg以上,人体含量占体重0.01%以上的元素称为常量元素,如钙、磷、镁、钠、氯、钾、硫等7种,其中钙和磷接近人体总重量的6%,是构成牙齿、骨骼组织的重要元素,2岁以下每日钙在骨骼增加约mg,应注意补充。小儿时期容易出现钙的缺乏,尤其在生长发育迅速或体内维生素D摄入不足时更易出现,缺钙可致手足搐搦痛等。但钙过量可能造成定危害,需特别注意钙的补充控制在可耐受最高摄入量(2g/d)以下。乳类是钙的最好来源,大豆是较好来源。
(2)微量元素:体内含量很少,含量占体重0.01%以下,需通过食物摄人的元素称为微量元素,其中铁、锌、碘缺乏症是全球最主要的微量营养缺乏病。
注: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主要物质,缺铁可致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小儿膳食中的铁主要来自动物肝脏、蛋黄、动物血、肉类、深色蔬菜等;缺锌小儿可出现食欲不振、味觉差、矮小症、男孩性腺发育不良、肠病性肢端皮炎等,膳食中的锌主要来源于肉类、蛋类、谷物;缺碘可致甲状腺功能不足(甲状腺肿、地方性克汀病),膳食中的碘主要从海藻类、海鱼等食物中获取。
2.维生素
维生素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所必需的一类有机物质,在体内含量极微,但在机体代谢所必需的酶或辅酶中发挥核心作用。维生素可分为脂溶性维生素(维生素A、D、E、K)和水溶性维生素(维生素B、C及叶酸等)。脂溶性维生素排泄缓慢,缺乏时症状出现较迟,过量易致中毒。水溶性维生素易溶于水,易从尿中排出体外,需每日供给,缺乏时迅速出现症状,过量一般不易发生中毒。
(三)其他
水:是维持生命的必要物质,是人体的重要成分,人体的新陈代谢、体温调节和生理平衡离不开水。婴儿新陈代谢旺盛,水的需要量相对较多,每目约mL/kg,以后每增加3岁减少25mL/kg。
第2节:小儿喂养与膳食安排
一、母乳喂养的优点、禁忌症。
1.母乳喂养的优点
(1)营养丰富,满足营养需求:母乳中含有适合婴儿的各种营养物质,且比例合适,其质与量能随着婴儿的生长发育及需要而变化,以满足婴儿的需求。
(2)增强抗病能力:母乳中含有不可代替的免疫成分和免疫活性细胞,通过母乳喂养可获得免疫因子和抗体,增加抵抗力。母乳喂养的婴儿较少患呼吸道感染、感染性腹泻等疾病。
(3)喂哺简便:母乳温度适宜,不易污染,不需消毒,新鲜、省时、方便、经济。
(4)增进母婴感情:母乳喂养时母婴的密切接触有利于母婴之间的情感互动。通过与母亲的皮肤接触以及母亲的爱抚、温柔的话语、目光对视等,可使婴儿获得安全感,并互相产生依恋感,这些有利于促进婴儿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能力的发育,
也利于母亲迅速融人母亲的角色。
(5)利于母亲健康:母乳喂养可促进催乳素分泌,加强子宫收缩,促进恶露排出,又可防止产后子宫出血;乳汁连续分泌超过6个月,可逐渐消耗妊娠期储备的脂肪,利于乳母体形的恢复;哺乳母亲也较少发生乳腺癌、卵巢癌等疾病。
2.母乳喂养的禁忌:
(1)母亲患急性传染病或败血症;(2)母亲患活动性结核病、重症心肾疾病、糖尿病、癌症、身体过于虚弱及患慢性疾病需长期用药者;(3)婴儿患先天性代谢性疾病,如半乳糖血症、苯丙酮尿症等,应禁止或限制母乳喂养;(4)乳头皲裂、乳腺炎或乳腺脓肿时,可暂停吸哺,按时挤出乳液以免病愈后无乳;⑤早产儿、低体重儿或患腭裂、唇裂等先天性疾病,吸吮母乳有困难时,可挤出母乳用滴管喂哺。
二、母乳喂养的护理
正常新生儿应尽早开奶(通常为产后15分钟~2小时内),通过吸吮乳头,促进乳汁早分泌、多分泌。
1.哺乳技术指导:哺乳前应先更换尿布,保持婴儿舒适,再用温水清洗双手及乳房。哺乳的最佳姿势是母婴均感舒适的姿势,可采取坐位、站位、侧卧位等体位。哺乳时婴儿身体转向母亲,母婴身体紧贴,婴儿下颌贴紧乳房,母亲一手托起婴儿肩背部,另一手将拇指和其他四指分别放在乳房的上下方(呈"C"型)托起整个乳房,用乳头碰触婴儿嘴唇,当婴儿张口时将乳头及大部分乳晕送人婴儿口中。母亲哺乳时随时观察婴儿吸吮情况,注意避免乳房或衣物堵住婴儿口鼻。每次哺乳时尽量让婴儿先吸空一侧乳房,再换另一侧,下次哺乳时先喂未排空的一侧,使每侧乳房尽量吸空,以促进分泌乳汁。喂完用食指轻压婴儿下颏,将乳头退出。每次哺乳后将婴儿直立抱起,头颈部靠在母亲肩上,轻拍背部,使吞人的空气排出,哺乳后半小时内应保持右侧卧位,以防溢乳。每次哺乳时能听到婴儿的咽乳声,哺乳后婴儿感到满足,可安静人睡,每周有适宜的体重增长,均为婴儿获得足量乳汁的表现。
2.哺乳的频率与时间:0~2个月的婴儿,提倡按需哺乳。3个月以后的婴儿,可采取按时哺乳,一般每2~3小时喂哺1次,随着月龄的增长、辅食的添加,可逐渐减少哺乳的次数。每次哺乳时,开始2~3分钟内乳计分泌较快,可达每次全部乳量的50%,以后乳计渐少,因此每次哺乳时间以15~20分钟为宜。
三、配方奶粉摄入量估计:婴儿能量需要量约为kJ,一般市售婴儿配方奶粉g供能约为kJ(kcal),约20g/(kg.d)配方奶粉可满足婴儿需要。按规定调配的配方奶粉可满足婴儿每日营养素、能量及液体总量需要。
四、全牛乳量估计:mL全牛乳产生kJ(65kcal)热量,加8g糖的mL牛乳(8%糖牛乳)供能约为kJ(kcal),因婴儿能量需要量为kJ(kcal)/(kg.d),故婴儿需8%糖牛乳mL/(kg.d)。全牛乳喂养时,因蛋白质与矿物质浓度较高,两次喂哺之间应加水。婴儿每日所需总液量为mL/kg,计算饮水量时应减去进乳量。
五、小儿辅食添加的原则。
应根据婴儿营养需要与消化能力循序渐进的添加辅食,遵循由少到多,由稀到稠由细到粗,由一种到多种由软到硬的原则。
文字编辑:杜妍
张群
卢月
龙飞
孙畅
图文编辑:张宇欣
图文审核:王悦
责任审核:赵海初
元旦白癜风元旦白癜风患者吃什么好转载请注明:http://www.xiaoerqiaomojiye.com/qyks/41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