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鞘膜积液

学术动态髓母细胞瘤分子分型新进展华山


神外前沿讯,中华医学会第七届全国小儿神经外科学术大会暨第十一届中国小儿神经外科论坛(CPNF)于年6月21至23日在广州召开(详见会议纪要

中华医学会第七届全国小儿神经外科学术大会在广州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小儿神经外科学组主办,医院、上海交通大医院承办。

医院神经外科姚瑜教授课题组、病理科唐峰教授、陈宏教授、熊佶教授与杭州可帮基因研究团队共同完成的“一组新型23基因标志物用于髓母细胞瘤分子分型的临床研究”入选大会报告。

研究背景

髓母细胞瘤是儿童最常见的恶性脑肿瘤,约占儿童脑肿瘤的20%。髓母细胞瘤恶性程度高,具有高度异质性和极强的侵袭性和转移性。尽管现有的治疗手段包括手术、脑脊髓放疗、联合化疗等使患者的总体生存率提高到70%,但仍有部分患者的治疗效果不佳,预后较差,并且过多的放化疗容易对儿童产生严重的后遗症。

在年WHO中枢神经系统指南中将髓母细胞瘤分为四个独立的亚型(WNT,SHH,Group3和Group4),各亚型具有独特的人口遗传学特征和临床表现,而且对预后和治疗敏感性也不同。

其中,WNT亚型对术后放化疗敏感性最高,且不易发生转移,因此针对WNT亚型患者可以适当降低术后放化疗的强度或单纯手术切除肿瘤,在有效治疗疾病的基础上降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而Group3亚型恶性程度最高且易转移,针对Group3亚型在手术切除的基础上应加强术后放化疗,减少肿瘤的复发,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此外,基于分子亚型的靶向药物研发,如针对SHH、MYC通路的小分子抑制剂正处于临床阶段。

基因表达谱分析是髓母细胞瘤分子分型的金标准。通过对髓母细胞瘤进行分子分型,有助于临床更精确地管理患者的危险分级,辅助匹配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也可为靶向药物研发提供支持。

研究亮点

研究团队通过构建髓母细胞瘤基因组大数据,筛选出23个与髓母细胞瘤分子亚型显著相关的特征基因,建立髓母细胞瘤23基因分型标志物,并选取GeneExpressionOmnibus数据库中的样本进行独立验证。23基因分型标志物在例样本中的总体诊断符合率为95.5%,在WNT亚型和SHH亚型中的灵敏度为%。

在医院与可帮基因合作开展的国内首个基于荧光定量PCR技术平台的髓母细胞瘤分子分型临床研究中(伦理号:临审),研究团队检测了例髓母细胞瘤石蜡样本中23个基因的表达谱特征,并结合人工智能算法判定分子亚型。临床研究结果显示,23基因标志物能够有效地对髓母细胞瘤进行分子分型,分型结果与患者总生存期(OS)、疾病无进展生存期(PFS)显著相关。不同亚型临床预后特征与国外相关研究报道一致。

“研究结果表明23基因标志物能够较好地应用于中国的髓母细胞瘤患者”,主要研究者姚瑜教授表示,“将新型分子检测方法与现有形态学和免疫组化检测相结合,有助于实现髓母细胞瘤不同亚型的精确诊断,进而为临床准确评估预后,制定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提供支持。”

主要研究者简介

姚瑜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师从于著名的神经外科周良辅院士,目前是华山神经外科胶质瘤外科中心副组长,美国癌症登月计划国际成员。曾任中国胶质瘤指南编写组秘书兼主要成员,中国胶质瘤协作组秘书。是美国journalofneuro-oncology,《中华神经外科杂志》、《中华医学杂志》的审稿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评议专家。

擅长各种脑肿瘤(胶质瘤、脑膜瘤、转移瘤、垂体瘤、听神经瘤、髓母瘤、海绵状血管瘤等),脊髓肿瘤(椎管内外神经鞘瘤、髓内肿瘤等)等神经外科疑难杂症的显微外科微创治疗以及综合治疗策略。曾在美国著名的MayoClinic(年,师丛于I.F.Parney教授,专攻脑瘤的微创手术),哈佛大学附属Dana-Faber癌症中心(年,师丛于PatrickY.Wen教授,专攻恶性脑瘤的综合治疗),MDAnderson癌症中心(年,师丛于W.K.AlfredYung和MarkR.Gilbert教授,研究胶质瘤的综合治疗)进行神经外科和神经肿瘤的临床培训。

在ClinicalCancerResearch、CancerImmunolImmunother.、CancerLetter,Neuro-oncology、Lancetoncology、Naturegenetics等杂志上发表和参与发表SCI杂志收录文章30余篇。年获得复旦大学优秀博士后称号(当年唯一的医学类获奖者)医院优秀人才培养奖励计划—华菁奖以及华英奖(年)。多次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做大会发言,同时又连续2次获得世界神经外科学会的奖学金,邀请参加年第十四届美国神经外科年会以及年第十五届世界神经外科年会,年在科室领导帮助下组建“神经肿瘤综合治疗病房”,并获得年度上海市人才发展资金资助项目。年获得中国肿瘤青年科学家奖(临床组)以及中国抗癌协会科技奖三等奖(排名第一)。获得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排名第三)以及王忠诚中国神经外科青年医师年度奖。

相关报道:

陈凌姚瑜述评:自主研发胶质瘤电场治疗的背景及提高疗效的原理是什么

[演讲]医院姚瑜:脑胶质瘤免疫和靶向治疗共识解读之RANO和iRANO标准

[快讯]中国中枢神经系统胶质瘤免疫和靶向治疗专家共识正式发布

姚瑜点评

[简讯]“NCCN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指南”翻译项目定稿会举行今年上半年将出版主译毛颖副主译姚瑜

[简讯]伯瑞替尼I期临床试验初见成效部分继发胶质瘤母细胞瘤总生存期有望大幅提高

李文斌姚瑜点评

[简讯]第一届中国脑胶质瘤大会青年论坛举行姚瑜等专家做学术报告

[研究]NatureGenetics:QKI基因的缺失能够使胶质瘤干细胞在干细胞龛环境之外保持其干细胞特性/陈曦姚瑜

[会议]姚瑜:胶质瘤复发时分子亚型变化了吗?

[快讯]毛颖姚瑜团队发现脑胶质瘤发生发展免疫新机制B7-H4著名杂志CCR刊发

神外前沿-中国神经学科新媒体;联系邮箱

qq.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公益中国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公益中国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aoerqiaomojiye.com/qycr/3781.html


当前时间: